|
有時候,對話雙方所傳達的信息雖然都正確,但表達卻未必有邏輯,而這種問題常常會生在上下級的交流之中。 下屬:“顧客打電話抱怨說,產品的新功能存在瑕疵?!?/p> 管理者:“那么,你們準備怎么辦?” 在下屬的話中,雖然有理由(論據)的說明,但并未給出結論,因此,管理者才會問結論是什么。 另一種情況則是: 管理者:“這份企劃書需要提前,你必須在明天早上9點前交上來!” 下屬:“好的,知道了?!?/p> 管理者的話中雖然有結論,但卻沒有理由,因此,下屬只知道任務緊急,但不知道為什么該任務會這樣緊急。 這樣的交流雖然彼此傳達的信息都是正確的,但交流并不順暢,而不順暢的原因就在于缺乏邏輯語言的三大要點。 邏輯語言的三要素之所以重要,關鍵在于它給出了一個完整的詮釋過程。僅拿對某觀點的論述來說,如果聽眾認為主題與你給出的解答之間的關系存在問題,那么他便很可能無法信服于相關理論,并選擇不信任你的說法。因此,任何有效的主題內容在陳述時,都應具備下述三個要素:結論、論據及資料。唯有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相連,才能由論據導出結論、使資料證實結論。 三角邏輯造就有力陳述在上圖這個三角邏輯中,三角形的頂點是結論,三角形底邊的左右兩個點就是資料和論據。 結論是什么?它是你需要表達的推論、觀點或假設。 論據是什么?它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比如,原理、公式、公理、常識等不可被反駁的公認合理存在。 資料是什么?它是你為了說明自我主張而舉的事例、統(tǒng)計數據等。 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最能帶給人力量感的結構,而利用三要素組成的邏輯中,你的資料、論據與結論相互佐證、相互證明,他人便很容易感覺你邏輯嚴謹、聽上去很有道理,這樣一來,便可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在現實表達中使用三角邏輯時,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例子:首先我們將“公司決定聘請某知名演員擔任產品代言人”這一事實當成資料,然后將“如果請知名演員來代言新產品,那么,產品知名度便會提升,進而成為粉絲眼中的熱門產品”這樣一般化的大眾觀點與法則作為論據,于是便可以推導出“這樣一來,我們的新產品也有機會慢慢成為受歡迎的產品”這一結論。 三角邏輯的具體運用從上圖中可以看到,三角邏輯的說話方式其實運用了三項內容,而按照這一順序,你可以先說結論①,再強調論據②,隨后提供資料③,最后再強調一次結論①。 按照這一順序來展開對話,不管你是要進行報告,還是要展開意見提案,都可以使話語變得語句通順、明確易懂。但如果調整三要素的順序,按照“③→②→①”的順序來展開,那么內容的簡潔性與邏輯性都會大幅度下降。原因很簡單:從③開始時,往往意味著你需要從具體、細小的事情或現象入手,然后再對這些實例或現實進行詳細的剖析,而這相當于將自己的話放在了最后。 在對話過程中,聽眾的注意力并不能持續(xù)很久,如果將你最想說的內容放在最后,那么,你想說的內容被理解與支持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運用多層三角邏輯提升說服力 當你的論據沒有說服力時,就算你引用的數據、資料再準確,你的主張也不具備強有力的說服力,對方自然不會接受。 另一種情況則是,當你面對并不了解產品或事項背景的人展開說明時,即便你自己很清楚這一以數據、資料形式呈現的論據極其正確,但如果對方不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那么,你的論據對他便沒有任何意義。 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你想加強論據,便可以使用多層三角邏輯。 這是使用多層論據來武裝結論的方法。比如,將“某天使投資人投資了A領域”作為資料,將“該天使投資人眼光獨到,投資該領域意味著一定有利可圖”作為論據,將“投資該領域,公司便會盈利”作為結論,如果對方不承認“該天使投資人眼光獨到”的論據,那么,你“公司會盈利”的結論便不具備說服力。 此時,如果進一步提出論據:“過去,該天使投資人展開的十幾項投資皆是如此”,便可使論據與資料的客觀性大大增強,從而提升最終結論“公司會盈利”的說服力。 對于一些沒有意義的會話,即便使用逆三角的形式說話也無關緊要。但是,如果你有明確的說話目的,或本身處于較為鄭重的場合,就一定要使用三角邏輯的說話順序,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你也可以通過簡潔、有邏輯的說話方式增強自我觀點的說服力。 本文摘自書籍《別讓管理輸給表達》作者:王清瑩
|
|
|
來自: 阿布的書柜 > 《素質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