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 公元前350年(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但是(而)秦國正史(史)的記載(記)是公元前374年,是年周太史儋前去秦國見秦獻公(周太史儋見秦獻公),告稱¨¨¨霸王者出現(xiàn)了。 有人說(或曰)太史儋進獻了周室藏書的官版啟蒙書(儋即老子),也有人說沒有(或曰非也),沒有人知道這筆帳是怎么算的(世莫知其然否)。 ---- 1. 本段記錄周室官版啟蒙書15篇的流向,書跑到秦國去了(下場就是被李斯或項羽燒毀,不得傳世)。 2. 儋即老子:要記得,太史儋是人名,老子是書名,這句話不能翻譯成太史儋(人)就是老子本尊(人),要理解成太史儋帶著東周守藏室的藏書官版啟蒙書去見秦獻公,目的是獻寶啦。 3. 霸王者出焉:每個人都把“者”去掉,翻譯成“霸王出現(xiàn)了”,所以時間老是對不上。既然開篇第一關(guān)是“老子者(寫老子這本書的作者)楚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這里就應(yīng)該翻譯成“霸王者(輔佐霸王的人才,或者是記載霸王修煉術(shù)的秘笈)出焉(已經(jīng)來到秦獻公您的面前啦)”,就是毛遂自薦而已,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推薦法家商鞅,難怪司馬遷懶得深究了。 司馬遷借太史儋說歷史 1. 首先要確定一件事,司馬遷認為“秦滅周”的條件是周朝、西周國、東周國全都滅亡,“周既不祀”才算周亡,時間是前249年。 《史記·周本紀》:周君王赧卒(前256年),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憚狐。后七歲(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東(西)周。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2. 《史記·老子列傳》有關(guān)太史儋的一段話,考倒很多人。但是,好好推理的話,其實也不難。 《史記·老子列傳》:自孔子死(前475年)之后百二十九年(前346年),而史(這一年出現(xiàn)一份史料)記(記載著)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 3. 有關(guān)太史儋對秦獻公的說詞,司馬遷在周本紀、秦本紀、封禪書、老子列傳一共講了四次,但是太史儋的說詞不完全一樣,這顯然是誤植,為方便比較并列于下。像這樣的情況,當(dāng)以作為歷史基調(diào)的周本紀為準: 《史記·老子列傳》:“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p> 《史記·封禪書》:“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dāng)復(fù)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p> 《史記·秦本紀》:“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fù)合,合(七)十七歲而霸王出?!?/p> 《史記·周本紀》:“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fù)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p> (1)“復(fù)合”,指秦國(六國未滅,秦還是國)滅周于前249年。 (2)“合十七歲”,即為前232年。 (3)“而霸王者出焉”,前232年西楚霸王項羽生。司馬遷并未標(biāo)注霸王是哪國人,所以這是在預(yù)告亡秦必楚而非喜訊,跟大家想的不一樣。然而實際上不可能有人能預(yù)知此事,即便真有太史儋其人,說的也不可能是這件事,意即太史儋和老子無關(guān)。 (4)“別五百載復(fù)合”指前249年上溯五百載即前749年。 (5)“周與秦國合”指前749年秦國獻岐山之地于周平王。 (6)“而別”指周平王隨即封秦文公為諸侯,賜秦岐以西之地,秦領(lǐng)地而去。 4. “合而別”是一樁歷史公案,司馬遷說這筆賬要算在漢武帝的頭上。司馬遷不會無中生有,史記所列的事件都有來源,但是為了配合漢武帝,故意混謠相關(guān)事件的時間,以遮掩二王并立的20年時空,這可就連老子是攜王的帝王師也不得不遮掩掉,可嘆。 5. 由于漢武帝要獨尊儒術(shù),儒家尊魯,而魯史既承認周平王為正統(tǒng),又跟著東周隱瞞二王并立這段歷史,所以史記在這段時間是一片空白,孔子也是氣得把魯隱公從他的“春秋”里面丟掉,盡說假話,拒不引用。但是,大家可以相信,司馬遷是完全清楚這段歷史的,只是不能明寫而已。我們只要核對《清華簡·系年》《竹書紀年》《左傳》即可得知全部細節(jié)。 6. 前771年,犬戎殺幽。前770年,邦君諸正立宣王庶子余臣為攜王于攜,西申率部分諸侯立幽王廢太子宜臼為平王于申,此即所謂二王并立。其實鄭武公是宣王嫡長子的嫡長子,順位更高,殺退犬戎功勞更大,故而進占鎬京與雒邑(兩邊都有祖廟,乃登基所必須)不讓二王進京,實則想要自己稱王,三方自此開始堅持。結(jié)果是三方各有諸侯支持,號召力相當(dāng),但是祖制要求所有諸侯先表態(tài),統(tǒng)一支持一位,是猜拳還是打架,沒有規(guī)定,得到絕對多數(shù)支持,就成為侯王。如果不行,最后就等:誰能夠號召所有諸侯進京在大年初一到祖廟前廣場集合簽名報到,誰就是侯王,侯王帶領(lǐng)所有諸侯(天下)完成拜天祭祖(神)的儀式(器),跑完登基程序,就是天子。三方這一堅持就是18年,真是慘烈。 7. 前752年,秦滅西申得岐地,欲獻岐以東之地以求諸侯之爵:這要獻給誰才好?無所適從。話說當(dāng)時的國際局勢是一字長蛇陣:最左邊秦國,再來西申(岐山之地),鄭國勢力(宗周鎬京),(崤山高地),新鄭勢力(成周雒邑),最右邊東方諸侯。攜王在河南三門峽攜地,平王在河西大荔王城,晉國占據(jù)整個河?xùn)|。如今秦國滅了西申,鄭國自然緊張,保命當(dāng)然比封王重要,這就給晉文侯看到機會?!厩販缥魃暝谄酵醯腔?年,不是之後,所以前752年才是對的,前748年是個錯誤年份,特此更正?!?/p> 8. 前750年,晉文侯向平王獻計一統(tǒng)天下,實則為一連串無恥交易: (1)晉殺攜王于攜,由晉取攜地。(實則包括潼關(guān)到函谷關(guān)之間的崤山高地,將成周雒邑與宗周鎬京隔斷,美其名保護平王不被鄭國騷擾。鄭國怕秦國背后偷襲,無可奈何。) (2)晉文侯出面做保,鄭武公先讓出成周雒邑給宜臼。 (3)前749年,晉文侯、鄭武公、秦文公,兵送宜臼進雒邑。 (4)宜臼率眾諸侯(天下)進祖廟拜天祭祖(神器),登基為周平王。 (5)秦獻岐山之地為賀,周平王封秦文公為諸侯,賜秦岐以西之地。(本來就在秦的手上) (6)周平王賜鄭岐以東之地,交換鄭讓出的雒邑。鄭國有了岐山屏障,心里就踏實多了。 (7)交易完成,周平王一統(tǒng)天下,實際上就是正式承認晉鄭秦三大諸侯占領(lǐng)的地盤為合法。很明顯,東周從此手中無兵,王師不再。諸侯爭霸,無可避免了。 9. 如此,這一段歷史就不再是謎語了。“周與秦國合”指前749年秦國獻地于周?!岸鴦e”指周隨即封秦文公為諸侯,賜地,秦領(lǐng)地而去?!昂投鴦e”通通在上面這段交易當(dāng)中,秦國還因為受封諸侯而制作陳倉石鼓(十鼓中最先的兩鼓),瘋狂慶祝。只是,這寫出來能看嗎?周平王沒臉寫,晉鄭秦懶得寫,魯隱公不敢寫,孔子沒得抄,漢武帝不承認,老子是周攜王的帝王師,就這樣一起被抹掉了。歷史啊,有時候是很復(fù)雜的。 10. 以上關(guān)于太史儋的故事講完了。附帶一提,司馬遷認為周亡于“周既不祀”的前249年。那么,司馬遷又認為周始于何時? 《史記·周本紀》:帝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慶節(jié)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戎狄攻之,遂去豳,豳人盡復(fù)歸古公于岐下,邑別居之。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大道】,篤于行義【兄弟之義】,諸侯順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后十年而崩,謚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周始】。 (1)司馬遷認為周朝始于古公亶父元年,可惜這沒辦法轉(zhuǎn)換成公元年。 (2)司馬遷認為古公亶父創(chuàng)立了“道”,并經(jīng)過公季整理而發(fā)揚光大。 (3)司馬遷認為公季在實施“道”的時候發(fā)展出“義”,兄弟之義,也就是天子諸侯之間的相處之道,諸侯封建兄弟制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