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年齡、家族史、炎癥、生殖因素和輸卵管結扎等各種因素均可調節(jié)卵巢癌的風險。2019年7月9日,《柳葉刀腫瘤學》發(fā)表了英國倫敦大學Nuno R Nené等的一項研究,探索了患有卵巢癌或有患卵巢癌風險(BRCA種系突變)的婦女是否存在子宮頸陰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
分組:研究者對捷克、德國、意大利、挪威和英國的兩組18-87歲婦女進行了病例對照研究。卵巢癌組為患有上皮性卵巢癌的婦女,并以健康或診斷為良性婦科疾病的婦女為對照。BRCA組包括BRCA1突變但沒有卵巢癌的女性,并以BRCA1和BRCA2野生型的女性為對照(健康或診斷為良性婦科疾病的婦女)。 樣本處理:從ThinPrep系統(tǒng)的所有參與者中收集宮頸陰道樣本,然后進行16S rRNA基因測序。對于每個樣品,研究者計算了在宮頸陰道微生物群中產生保護性陰道低PH所必需的乳酸桿菌種類(如卷曲乳桿菌、惰性乳桿菌、格氏乳桿菌和詹氏乳桿菌等)的比例;并將樣本分為乳酸桿菌至少占現(xiàn)有物種50%的樣本(L型群落)和乳酸桿菌占現(xiàn)有物種50%以下的樣本(O型群落)。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和偏倚減少法評估了BRCA1狀態(tài)與卵巢癌狀態(tài)、頸陰道微生物群類型之間的校正關聯(lián)。 入組情況:研究于2016年1月2日至2018年7月21日完成招募。卵巢癌組(n=360)包括176名患有上皮性卵巢癌的婦女、115名健康對照者和69名患有良性婦科疾病的對照者。BRCA組(n=220)包括109名BRCA1突變婦女,97名BRCA1和BRCA2野生型健康對照者,14名BRCA1和BRCA2野生型良性婦科疾病對照者。根據二維密度圖、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分析和之前使用的年齡閾值,研究者將隊列分為<50歲和≥50歲。 主要結果:在卵巢癌組中,≥50歲的婦女(53%,23/43)比<50歲的婦女(29%,12/42)具有更高的O型微生物群;133例卵巢癌中的81例(61%),142例健康對照者有84例(59%)為O型微生物群。 在卵巢癌組中,年齡<50歲的卵巢癌患者的O型微生物群患病率顯著高于年齡匹配的對照組,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偏倚校正(OR 2.80;95%CI 1.17-6.94;P=0.020)。 在BRCA組中,年齡<50歲的BRCA1突變婦女在調整妊娠期后,比年齡匹配的對照組更可能存在O型微生物群(OR 2.79;95%CI 1.25-6.68;P=0.012)。 如果一個以上的一級家庭成員受到任何癌癥的影響,這一風險會進一步增加(OR 5.26;95%CI 1.83–15.30;P=0.0022)。 在這兩組中,參與者越年輕,O型微生物群與卵巢癌或BRCA1突變狀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系越強。比如,卵巢癌組中年齡<40歲的患者存在O型微生物群的OR為7.00(95%CI 1.27–51.44,P=0.025);BRCA組中年齡<35歲的BRCA1突變攜帶者存在O型微生物群的OR為4.40(95%CI 1.14–24.36,P=0.031)。 研究結論:卵巢癌或已知影響疾病風險的因素(如年齡和BRCA1種系突變)的存在與宮頸陰道O型微生物群顯著相關。通過使用含有活乳酸桿菌的陰道栓劑重新建立L型微生物群,或可改變女性生殖道和輸卵管(高級漿液性卵巢癌來源處)的微生物群組成,并以此降低卵巢癌的發(fā)病,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原文鏈接 Nuno R Nené,Daniel Reisel,Andreas Leimbac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he 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BRCA1 mutation status, and risk of ovarian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Published:July 09, 2019DOI:https:///10.1016/S1470-2045(19)30340-7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
|
|
來自: 生物_醫(yī)藥_科研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