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五首絕世妙詞,寫盡一生悲歡授權(quán)/博集天卷 今年年初,一部現(xiàn)象級古裝劇讓大眾體會了一把宋朝的極致審美,而由胡夏和郁可唯演繹的主題曲更是一夜之間傳唱度極高。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圖片出自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劇照 有意思的是,個別網(wǎng)友對歌詞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其“堆砌辭藻,邏輯不通”。其實,他可能不知道,被質(zhì)疑的詞作者正是 李 · 千古第一才女 · 婉約派詞宗 · 清照。 李清照,我們從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會背誦幾句她的名篇名段。但對于這位宋朝一代詞宗的人生際遇,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她的一生,若說曲折,也就是經(jīng)歷了繁華至敗落的過程。若說簡單,則是一卷宋詞,幾壇佳釀,以及一段情事。 壹 學詩作詞,漫有驚人句 圖片出自《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 宋神宗元豐七年,李清照出生于山東濟南章丘。時值三月,人間春暖,桃紅柳綠,無限情致。 李清照是幸運的,生于大宋王朝,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飽讀詩書、精通儒學的才子,進土出身,受到大文豪蘇軾賞識,成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官至禮部員外。 生母早逝,李格非再娶狀元王拱辰之孫女王氏,她知書達理,性情溫婉,詩文清雅?!端问贰防镌u寫道:“拱辰孫女,亦善文?!?/p> 父親才識淵博,母親氣質(zhì)溫婉,她又生性玲瓏聰穎,加之久受書香熏染,更是靈氣逼人。同時代文學家王灼曾言其“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朱弁《風月堂詩話》也評價道“善屬文,于詩尤工,晁無咎(即晁補之)多對士大夫稱之?!?/p> 那時,父親在京為官,母親對其關(guān)懷備至,李清照眼中的山水草木,有靈有情,可詩可畫,她自小看事物的意態(tài)形致便與別人不同,女兒心事,浪漫無邊。 素日里,李清照于宅院飲酒讀書,舞弄水墨。興起時,也去市井閑逛,購書買畫,樂在其中。 又一個夏日午后,李清照攜酒出門,不邀同伴,她獨自去了溪亭。池中荷花舒展,綠闊千紅,如臨畫中。她趁著酒意,劃著小舟,去往藕花深處。溪山斜陽,遠處漁樵耕種,柴門茅屋起了炊煙。 她好似花神出游,搖著舟楫,于荷花叢中,清新明凈。這時的她,心思純粹,浪漫喜悅,無相思之苦,只愛這人世紅塵。后來,有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行鷗鷺。 貳 新桐初飲,多少游春意 圖片出自《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 《大明宮詞》曾描述太平公主“一見薛紹誤終身”,那個上元節(jié)也因此美成了經(jīng)典。其實,李清照的愛情故事也有著如此傳奇的開頭。 那年元宵佳節(jié),李清照隨父親前往相國寺賞花燈。 相國寺外,燈籠滿掛,各式各色,映著霜雪之輝,明暢清晰。路上車水馬龍,人聲喧嚷,千古繁華,未曾消減。 據(jù)說,那日太學生趙明誠和李清照堂兄李迥,也在花燈現(xiàn)場。趙明誠,朝廷大臣趙挺之家的三公子,博覽群書、深諳金石書畫收藏,算得上出類拔萃。 賞花燈,猜燈謎,千萬個人之間,有千萬種相逢,也有千萬個錯過。李、趙二人,恰是前者。 一個是婉約姿態(tài),清麗佳人;一個是相貌堂堂,氣宇軒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后有一日,趙明誠趁太學歇課,約了李清照堂兄李迥,一同前去拜訪李格非。說是拜訪,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到時,李清照正于庭院打秋千,香汗淋漓。聞得有客來訪,慌忙躲避,偶然一瞥,那俊朗公子正是多日想念之人。倚門回首,院中青梅似通靈性,風過處,幽香陣陣,沁人心脾。 東坡曾有詞:“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崩钋逭毡闶悄菈锏募讶?,趙明誠則是那多情的過客。 她知他心意,故不刻意回避,只藏于門扉后,悄悄窺看。后來,便有了那首《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沾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叁 賭書潑茶,只道是尋常 圖片出自《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 天時地利人和,李、趙二人如愿結(jié)為連理,開始過上了詩情畫意的生活。 那時的趙明誠還是太學生,初一、十五才能歸家。相聚時,他們便結(jié)伴去當鋪,典當衣物。取五百銅錢,去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子。歸來后,相對而坐,一邊把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子,如同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 即便后來,趙家因為卷入了政治風波不得不回到青州故里,李清照夫婦的日常仍舊詩意不減。 青州雖小,卻是一座古城,有悠久的文明、秀麗的山水和文人詞客。李清照將他們居住的青州庭院命名為“歸來堂?!睔w來堂畔,波清水秀;洋溪湖上,綠柳白蓮。 經(jīng)歷了風雨的李清照,不再是當年乘舟采蓮的小女孩,但有一種洗凈鉛華的靜美。她身邊有趙明誠噓寒問暖,有書有茶,有喜愛的金石文物和賞之不盡的繁花。 每得一書,二人一同???,整理成類,題上書名。尋到書、畫、彝、鼎等文物,或摩挲把玩或舒展欣賞,直到蠟燭燃盡,西山月沉,方去歇息。 李清照記憶力超凡,為尋常人所不可企及。平日里她和趙明誠以烹茶斗詩為樂??凑l能記得某事在某書的哪卷哪頁哪行,以定勝負。 贏者品茶,敗者旁觀。每每言中,李清照即舉杯大笑,至茶水傾倒,灑在懷中,飲茶不成,倒費心收拾。后來,賭書潑茶之情趣,用以形容世間恩愛夫妻。 晃補之做壽時,李清照曾填詞祝賀。詞中風物情景,即是他們隱居歸來堂之生活寫照。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 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 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肆 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圖片出自《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 歸來堂的時光安逸無比,但也轉(zhuǎn)瞬即逝。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南宋,在紛亂不安中寂寞地開場。 夫妻二人憂慮歸來堂的文物,商議之下由李清照先去青州,安頓好字畫典藏。此時趙明誠因母親在江寧離世,需動身奔喪。 十二月,青州兵變,戰(zhàn)火頓起。李清照于大火中,搶回了有限的幾件物品,其中有趙明誠鐘愛至極的《趙氏神妙帖》,她獨自背著殘卷,一路匆匆南逃,總算抵達了江寧。 是時,趙明誠已就任江寧太守,自有制止動亂、維護百姓安康之責任。然而,趙卻在江寧叛亂之際,于夜間從城樓懸下繩索,棄城而去。如此劣跡,史稱“縋城宵遁”。 不顧全城百姓,丟下相濡以沫的發(fā)妻,此番作為,令世人不齒,也讓李清照心灰意冷。 因為縋城宵遁之事,趙明誠被罷了官,他也再無意于仕途,打算隱居贛水之濱。然而不久,宋高宗又下詔,命其任湖州太守,立即前往建康覲見。 趙明誠一路縱馬奔馳,加之遭遇大暑,誰曾想竟患了瘧疾,于建康城的病榻上等待李清照的到來。 (白落梅2019年全新才女傳記) 此后半月,李清照于病榻前端茶遞藥,噓寒問暖。但他已氣若游絲,即使是華佗再世,也無法逆轉(zhuǎn)。 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帶著滿腹悲愁,抑郁離去。 國破,家也亡。自此之后,李清照的作品中的愁苦滋味一天勝過一天。 某日酒后,她獨守小窗,看黃花滿地,梧桐細雨,脈脈情思涌動。提筆寫下一首《聲聲慢》,萬般愁腸,綿延千古。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相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伍 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圖片出自《尋尋覓覓,卻是舊時相識》 易安居士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趣了。她的前半生經(jīng)歷讓她對人世開始不確定起來,但凡她所看重的事物,最后都離之遠去。 就連她和趙明誠視為知己的金石收藏,不是毀于戰(zhàn)火,就是盡數(shù)被盜。 歲月留給她的,只有腹中取之不盡的詩書,鏡中迅速滋長的白發(fā),和幾程未走完的山水。 偶爾她也期待著有那么一個人,能夠噓寒問暖,讓她依靠。就在這時,她遇見了張汝舟。 后來,一頂花轎,一切從簡,李清照再嫁。 溫馨不過幾日,才知道張汝舟真正心動的是李清照的貴重文物,而在得知藏物盡失之后大失所望,對李清照不僅冷漠以視,還拳腳相加。 李清照心知遇人不淑,眼瞎心盲,悔不當初。幾番思量,找到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將其告發(fā),并請求離婚,恢復自由。 按宋代刑法,妻子告發(fā)丈夫,即使屬實,也要判罪兩年。李清照幸得翰林友人相救,入獄九天后被釋放。 尋尋覓覓 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傳 她重新做回易安居士,倚著樓臺,獨飲春色;鋪紙研墨,細寫漫漫山河。 轉(zhuǎn)眼,不知是紹興多少年的某個元宵佳節(jié)。 這些年,她已經(jīng)很少研墨、填詞,看遍世態(tài)炎涼,其心冷似冰霜。再提筆時,才情依舊,只是風鬟霜鬢,與紅塵漸行漸遠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歲月無情,損了佳人,倦了詞客。她獨自坐于簾兒底下,薄酒一杯,聽人笑語。人世若安定,可以不要知音,無須仙佛相護,只這樣慢慢老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