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教孩子學少兒英語,熱情樸素,孜孜以求,誨人不倦,嚴謹細致;這是家長希望的;也是教學過程中所必需的。突出老師的熱情,是因為在孩子眼里老師嚴厲多了,所以覺得熱情的珍貴;老師或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缺乏耐心,所以覺得耐心的可貴;和粗枝大葉,追求利益相比起來,嚴謹細致,誨人不倦顯得格外耀眼可貴。和平時課堂枯燥無趣,死記硬背比起來,活潑多樣的教學氣氛顯得更符合孩子的心性和喜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并主動參與其中。相比少兒英語學習困難來說,輕松愉快的學好英語,顯得更符合家長的心態(tài)。當更多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老師在因材施教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顧此失彼了,而孩子將來要面對課堂式教學環(huán)境,所以除了因材施教之外,更要讓孩子適應學科環(huán)境,怎么去適應呢,并不是讓老師改變教學方式,而是改變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跟著學科特點來學,跟著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來學,當習慣和能力都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時候,老師的教學過程變成輔助作用了。所以在教孩子學英語的時候,初期老師的作用很大,幫助孩子完成學習過程,更要教會孩子學習能力,培養(yǎng)良好習慣,逐漸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學能力,如果對老師作用依賴性很大,那就會形成老師好,孩子就學得好;受環(huán)境影響是比較大的。 在孩子學習少兒英語的時候,能力和習慣顯得更重要;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能披荊斬棘,開疆擴土,乘風破浪,收獲滿滿;而習慣是延續(xù)這種能力,但是習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著學科,能力提升而實時調(diào)整;堅持固有的習慣,當學習方法和能力不能匹配這種習慣的時候,就會成為固步自封;所以在學習少兒英語的時候,先要啟蒙孩子對英語的認知,適應,然后培養(yǎng)英語語感,打好基礎,進一步提升能力,養(yǎng)成習慣,在習慣中維持良好的效果。那既然能力和習慣很重要,如何培養(yǎng)呢? 當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跟著家長或老師來學,除了教會孩子正確的發(fā)音規(guī)則,字詞認知,句型訓練,閱讀聽力,寫作技巧外,更注重教會效果,播種施肥,是為了收獲;相信農(nóng)夫耕田的時候,更多的精力在于田地上,而不是在播種上;所以教孩子學英語,重點應在孩子的學習和理解上,收獲多少,在于孩子學習之后掌握多少;但是學習過程中比如會遇到學習方面不足之處;3-6歲孩子跟著老師啟蒙英語聽說讀寫,基本上是按老師的方法來學,復習和鞏固的時候也是按照老師推薦的方法來做的。但是每個孩子的內(nèi)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確實不同,跟家庭環(huán)境和家長的日常教育有關,家長覺得老師和學校教孩子重要,而實際上老師和學校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文化知識和技能方法,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英語學習要靠的是內(nèi)在的英語思維,語感;通過教學過程可以影響和塑造,但是不能完全依賴于老師和教學環(huán)境,離開了課堂,依然可以去學,去練,不能只在細枝末節(jié)上下功夫,而應及時保持學習效果,按時去復習,鞏固,溫習。課后聽說讀寫的練習,都是在維持這樣的效果,離開老師的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這個過程才是更重要的;就像學騎自行車一樣,如果有人在后面扶著,就不怕被摔倒;而真正的本領就是在沒人扶著的時候,依然能夠維持平衡,在平衡中找到感覺,在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在經(jīng)驗中尋求技巧,在技巧中找到創(chuàng)新方法,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家長在輔導孩子學英語的時候,因為缺乏耐心,所以更需要耐心;這就是缺什么就補什么。當發(fā)現(xiàn)不足的時候,就要及時去幫孩子彌補學習上的不足,比如聽力差,就在聽音,辨音,發(fā)音上下功夫,而不能去埋怨孩子學不好;孩子本身缺乏這個能力,而不去在這個能力上下功夫,反而去抱怨,更讓孩子遠離學習英語的興趣了。因為孩子本身之前沒學過,所以學不好并不能怪孩子,積極去引導和啟發(fā),正確地去教孩子方法;溫柔而和順地去幫孩子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這樣孩子就不會懼怕困難和缺點,教會孩子遇到問題不是去抱怨,而是去實際解決問題;這個很重要??吹搅爽F(xiàn)在很多人面對困難就屈服,甚至抱怨,都是從思維習慣上養(yǎng)成的壞習慣;而從小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幼少兒英語輔導的過程中,和悅的心態(tài),開明的互動交流,風趣幽默的游戲,讓孩子打開心扉去接受并建立自信心。比外在的訓練更有用,這也是能不能激發(fā)并維持孩子興趣的關鍵。 |
|
|
來自: xiaohuare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