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學--洛陽非遺傳承人裴建平解讀傳拓意義翰藝
裴建平先生在日本東京大學講學 裴建平,生于1957年。河南省偃師市人。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歷數十年致力于傳拓工藝技術的探索研究,在與業(yè)界同道不斷進行交流和探討的過程中,博采眾長地使傳拓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得到了提升與發(fā)展,尤其在傳拓技藝與碑刻文獻的保護關系的理論與實踐方面有著較為獨到的見解。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觀摩裴建平碑刻傳拓技藝后,揮筆給予“妙手傳拓,化身千億”的贊譽;2011年裴建平應日本東京大學之邀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裴拓本”被日本學界所推崇;2012年裴建平受邀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傳拓技藝展”,被承辦單位國家圖書館出版的專書《中國傳拓技藝圖典》譽為“當代傳拓名家”。
馮其庸先生題贈“妙手傳拓,化身千億”。
金石碑學--洛陽非遺傳承人裴建平解讀傳拓意義 文/翰藝 傳拓起于東漢,最早的作用是臨摹習字。到盛唐后,這種習字方法更是被上層士大夫所普遍采用。在兩宋階段,傳拓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并延續(xù)至今。傳拓技術為我們保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具有歷史意義。
傳拓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顯示出來的一種技能。
顏真卿《多寶塔》 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片傳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現保存在法國巴黎圖書館的拓本《溫泉銘》,原石在陜西溫泉,石久佚,拓片卻長久地保存下來了。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宋拓《神策軍碑》,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卻依存。類似以拓本或拓片形式保存至今的石刻資料有很多,為研究碑刻及歷史文獻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中國古語曰:“壽如金石”,說明金石的堅固,能傳之久遠。由于以前對石刻的保護力度不夠,現在大批石刻字跡已不清晰了,但是利用傳拓技法拓制的拓片卻能使它們風采永駐。其次,傳拓技術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書法史料,法帖就是專門用于學習書法的最好范本。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字帖,像柳公權《玄秘塔》、顏真卿《多寶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等,都是從石碑上傳拓下來,經過割裱而成的。若沒有拓片,將難睹廬山真容,遂成“迷局”。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不同于書法繪畫,拓片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也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凡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學、藝術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有益的資料。
柳公權《玄秘塔》 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日益興盛,拓片的市場價格也逐步走高。當時的一張名碑拓片和一張名家字畫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價格要超過一張宋畫。翁同和經常遇到索價500兩黃金的拓片。
2016年 廣東崇正春季拍賣會上《萊子侯刻石初拓本》拍下了2070萬 一些古器的拓片經過名人收藏、題詩、考記,其價值和意義甚至超過了原拓本身。雖說是一紙拓片,但就在這張紙上,它不僅僅透露出中國文人所獨有的文化情趣,也積淀了深厚的中華傳綂文化。 “拓片”原本是對古物的再現,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卻蒙上了濃濃的人文色彩,盡管今天攝影技術已經相當先進,但拓器仍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因為只有拓片才能把原物本身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最原始、最本質,也最樸素地反映實物的原大原貌,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點漆,所以這項傳統的傳拓技術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證明其存在的價值。
郭沫若 汪辟疆 常任俠 題延光四年磚拓片 嘉德2015春拍 成交價71.3萬元 金石傳拓的技術和經驗,大多是在實際工作中口手相傳的,并沒有一門統一的課程,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求運用嫻熟的傳拓技法,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洞察力、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能力,具備一定的文字學、美學和書法藝術知識,缺少這些“拓外功夫”,是很難拓好拓片的。所以這就需要在平時不斷積累知識,增加修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
洛陽傳拓技藝傳習所,是由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裴建平開辦的全國第一家以傳拓技藝為主題的民間專業(yè)傳習機構。傳承優(yōu)秀的傳拓文化,培養(yǎng)合格的傳拓技術隊伍,拯救和保護我國豐富的碑刻文物文獻遺存,是傳習所奉為宗旨的踐行目標。碑刻文物通過傳拓活動,使之成為可以流傳的拓片--石刻文獻進行傳播、收藏和研究。如何使傳拓技藝在拓事活動中對碑刻文物的侵擾降到最低的程度,并使拓成品拓片這個碑刻文獻資料收藏得更加久遠,是傳拓技藝傳習所致力的方向。
為了正本清源,把先進的傳拓理念和優(yōu)秀的傳拓技藝更好地傳承弘揚下去,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傳拓技藝非遺傳承人裴建平于2015年7月開壇授藝。自洛陽傳拓技藝傳習所創(chuàng)建以來,先后舉辦了25期培訓班。參加培訓人數達到數百名,學員來自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學員們的結構由文博系統員工、文化公司職員、公務員、書畫家、教授、收藏愛好者、自由職業(yè)者組成,學員們的技藝水平從零基礎到已有數年拓齡的傳拓愛好者。通過傳拓技藝的培訓,學員們真正領會了“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勻、墨不透紙、拓片完整”的二十字傳拓理念的深刻內涵,并且在杜絕白芨水、漿糊水的情況下,使用“兩個一”工具(即一把棕刷、一個拓包),采取“掃紙入凹”的上紙方法,拓出了高質量的傳拓作品。培訓學員不但樹立了“愛拓及石”的愛護碑刻文物的觀念,同時也具有了利于拓片長久保存的初期工藝技藝素養(yǎng)。
2017年11月在日本明治大學博物館講演清水拓傳拓技藝。
裴建平老師為觀眾展示傳拓技藝。 洛陽裴建平清水拓掃紙入凹技法 傳統技藝的弊端 老舊的傳拓技藝往往在上紙環(huán)節(jié),習用白芨水做為粘結劑來使用,其目的是為了把拓紙更好的粘貼在碑面上,然后配合使用由豬鬃制成的打刷排打碑面使拓紙凹入字口內。
拓紙干燥后依然緊緊貼敷在字口內,拓紙表面光滑,沒有因“打紙入凹”而出現的鬃眼留痕,給拓制精美拓片打下堅實的內在質量基礎。 使用白芨水的弊病 因為白芨水的制備有頗多的麻煩,今人有用漿糊水、膠水等膠性溶液替代白芨水者。此般工藝致拓紙中沁入過量的膠性成分,使拓片變得漿硬異常,加之有的拓手靠多遍上墨來拓取烏金拓的粗劣技法,墨液中的膠粘成分多次層層疊加累積,這樣的拓片往往是硬硬巴巴的,使得拓片發(fā)脆的機率增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拓片會變得脆爛不堪,嚴重的影響金石拓本資料的保存。
清水拓掃紙入凹的上紙方法, 反而比用膠還貼得緊 使用鬃打刷的弊病 老舊的方法是在拓紙上石時,往往使用由豬鬃制作而成的打刷排打貼敷于碑面上的拓紙,使拓紙凹入字口內,拓紙上墨之后黑地白字的拓片宣告完成。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打紙入凹”技法。用這種方法拓制的拓片,拓片表面會布滿打刷排打時傷及紙面的鬃眼留痕,使拓片的墨面缺少精美之感。有的拓手為了避免累累的鬃眼留痕缺陷,用絲襪套在打刷的打頭上,以此來消減豬鬃對拓紙的侵傷,然而,豬鬃依然會從絲襪的織孔中鉆出來打在拓紙上,則傷痕難以避免。非但如此,打刷在打紙時,豬鬃極易打透拓紙而傷及碑石。
第一遍墨 裴建平清水拓掃紙入凹技法 清水拓:使用清水悶紙、上紙,拒絕使用白芨水等一切膠性溶液做為上紙的輔助材料。為了區(qū)別舊有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清水拓”。 掃紙入凹:在上紙的時候,拒絕使用“錘氈入凹”和用打刷“打紙入凹”的方法,僅使用一把棕刷,通過對拓紙的反復刷掃,使拓紙入凹并緊緊貼敷于字口內。
第二遍墨 清水拓掃紙入凹技法的好處 1、避免因往碑面上涂抹白芨水等膠性溶液時對碑面的摩擦損傷; 2、避免錘氈和打刷排打對碑刻的錘砸及工具的接觸對碑刻的損傷; 3、因為拒絕使用膠性溶液,拓紙中不再沁入膠性成分,拓制成的拓片柔軟而不硬巴,與傳統技藝相比拓片的內在質量得到改善提高,在同等收藏條件下拓片的壽命相對增長; 4、通過棕刷對拓紙的反復刷掃,使得拓紙粗糙的表面變得光滑,隨之拓紙的著墨性增強,在用墨較少的情況下,即可達到墨色細膩精美,而且不易透墨; 5、因為拓紙經過了反復的刷掃,拓片上的圖文清晰,細部的表現更加精準;
三遍墨--拓成品局部
拓片的背面
2012年裴建平受邀參加由文化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中國傳拓技藝展”,并向國家圖書館捐贈拓片。國家圖書館長周和平在捐贈儀式上向裴建平頒發(fā)捐贈證書。
2016年5月,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著名學者張乃翥先生與意大利學者、浙江大學外教畢羅到傳習所傳習所參觀考察。
傳習所掠影
傳習所掠影
傳習所掠影
傳習所掠影
傳習所掠影
傳習所部分學員合影
傳習所部分學員合影
培訓班學員到傳習所附近的唐恭陵訪碑游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