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以司馬光為首,包括歐陽修、蘇軾等一大批人。 王安石長蘇軾十六歲,在青年時代,都以才學(xué)出眾而引人注目。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lǐng)袖,他最欣賞的兩個人就是蘇軾和王安石。王安石、蘇軾文學(xué)成就均十分突出,均被譽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見上,他倆都主張改革,蘇軾并非像司馬光那般保守,只是在改革的步驟和方法上見解不一。如此兩個佼佼者,在熙豐變法中成了政敵。王安石執(zhí)政時,蘇軾曾反對新法,屢遭默降。然而兩人均無害人之心,蘇軾對新法并未一概否定。1079午,蘇軾因 "烏臺詩案"下獄,王安石已不在京師,驚聞之下,立即在金陵設(shè)法營救。 1080年,蘇軾由黃州遷至汝州,途經(jīng)金陵,多年役有交往的蘇、正在金陵友好地相會了。在蘇軾逗留金陵期間,兩人迸行了多次交談。他們在一起談詩、誦佛。他們在往來的書信和詩中,王安石破例與蘇軾談及了時事,諸如關(guān)于用兵西夏等。其中王安石的《北山》詩:
北山輸綠漲橫玻,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是他與蘇軾一道游北山后寫的詩中的一首。金陵相會,使蘇軾更加了解了安石的為人,后來他逢人就稱贊:"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