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我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自古至今都很注重對讀書人的培養(yǎng),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到了隋唐年間,朝廷開始設立科舉,用儒家的經(jīng)典書籍作為試題,選拔人才,凡是考中的都可以作為官員,為國家朝廷貢獻自己的才華。 科舉考試是千年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才機制,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有不可靠性??茖W性是讓寒門弟子的寒窗苦讀有了展示的舞臺,給普通平民一個晉升的機會。不可靠性在于科舉考試太依賴于考官的主觀判斷,而且考試內(nèi)容單一,沒有辦法達到全面選才的效果。歷史上有一位任性考生,心情一時沖動,在試卷上多寫了12個大字,就交了卷,沒想到正是這8個字,入了皇帝的法眼。 駱成驤,是光緒二十一年的狀元,四川資中人。駱成驤七歲喪母,父親無力養(yǎng)活他,把他繼給了一個富人家當養(yǎng)子。駱成驤天資聰穎,雖然命運多舛,依舊擋不住他散發(fā)出的才氣。幸運的是,他的繼父大力支持他讀書,駱成驤也非常爭氣,在1893年的四川鄉(xiāng)試一舉考中第三名舉人。這已經(jīng)算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可以出仕了。但是他不甘心,認為自己是狀元之材,在第二年入京參加會試,不幸落榜。 駱成驤下了狠心,不中狀元永不返鄉(xiāng)!他在京城找了份教書的工作,穩(wěn)定下來,日日苦讀。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的會試中考中的進士,獲得參加殿試的機會。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親自監(jiān)考,這對于考生來說絕對是天大的榮幸,要知道那個時候普通老百姓一輩子都不知道皇帝長什么樣。這時的駱成驤離狀元僅一步之遙,只要在殿試中發(fā)揮實力,就能實現(xiàn)多年的夢想! 1895年的大清朝,已經(jīng)病入膏肓,國內(nèi)積弊難返,國外列強侵略,雖然清廷上下一致認為應該“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但是大清的官僚,你懂的。而此時的光緒帝雖心急如焚,想變法改革挽救大清,但是在慈禧老太太的打壓下,他毫無實權(quán),有志而不得發(fā),郁郁不已。光緒認為,大清目前真正需要的是救國良策,因此這場殿試考的就是時事策論,看看這些大清未來的人才們,有什么治國良策。 駱成驤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大清國的局勢他看的一清二楚,考場之上他靜心答題,奮筆疾書,先是分析了清廷當局的形勢,又對自己將來如何輔佐君王治理國家進行了闡述,洋洋灑灑寫下了自己的見解,寫完之后,發(fā)現(xiàn)離考試結(jié)束還有一段時間。駱成驤悄悄看光緒帝,高坐在皇位上的光緒一臉麻木之情,他自然明白光緒此時的處境,不免為這位有名無實的皇帝感到悲哀。 在傳承千百年的忠君思想刺激下,駱成驤不由得一股意氣沖上心頭,在試卷的最后面,寫下“殷憂啟圣,主憂臣辱,主辱臣死”12個大字!寫完頓覺心胸暢快??荚嚱Y(jié)束后,光緒帝審閱試卷,看到了駱成驤這幾個字,頓時激動不已,覺得自己的苦悶終于有人知曉,一個小小的考生也能替自己著想,再念及自己在宮中受到的委屈,不由得十分感慨! 滿朝文武大臣,后宮那么多妃子近侍,竟還不如這個考生了解他!一種得遇知己的感覺油然而生,大筆一揮,狀元就是你了!駱成驤中狀元后,按慣例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位,先后擔任貴州、廣西鄉(xiāng)試主考官,山西提學使,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調(diào)等職務,一輩子都在跟教育事業(yè)打交道。 光緒因一句話欽點了駱成驤,若在別的朝代,或許會傳為佳話,但是在清末這個黑暗時代,駱成驤注定沒有太大的作為。慈禧眼見皇帝和新科狀元走得太近,索性將駱成驤一貶再貶。駱成驤一生不求高官厚祿,清廉自守潔身自愛,維新變法時駱成驤極力輔佐光緒,失敗后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也對大清失去了信心,回鄉(xiāng)教書。 辛亥革命爆發(fā)時駱成驤沒有參加,他說光緒對他有知遇之恩。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代四川狀元駱成驤 》) |
|
|
來自: 公司總裁 > 《科舉/狀元/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