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關(guān)于玉環(huán)圓木匠人的原創(chuàng)視頻 林仁瀟/制作
早年,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五行八作、敲著響器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他們抑揚頓挫的吆喝聲仿佛猶在耳邊。隨著時代的變遷,讓人稱道的老手藝,已逐漸成為一種遠去的情懷。
今天先來認識一位67歲的箍桶匠,他用自己的執(zhí)著,堅守這一傳統(tǒng)技藝。他就是清港鎮(zhèn)前路村的箍桶匠——林德法。而他的箍桶制作技藝今年有幸入選第六批玉環(huán)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11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了清港鎮(zhèn)前路村,在箍桶匠林德法的帶領(lǐng)下,踏進了他的家,參觀他平日勞作的生產(chǎn)空間。一進院門,迎面一棵濃密且碩果累累的廣柑樹,像主人一樣迎客,一股清新的農(nóng)家田園氣息濃郁了整個小院,讓人倍感親切。再進入里間,我們看到了一間簡陋的木工作坊,這是林德法和他一位年輕的徒弟工作的地方,簡陋的工作小屋卻因滿屋子的木材而蓬蓽生香。
一個木桶制作需要經(jīng)過拉料推刨、拼板上箍、鉆眼拼接、打箍、溝槽上底板、打磨出細等幾步工序。一般制作按照自內(nèi)而外的順序。舊時木桶的使用年限長達幾十年,因此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外表圓滑光潔,更重要的是每處木板邊縫都必須緊實拼接,渾然一體,才能防止木桶出現(xiàn)漏水。
要做好箍桶的活計,箍桶匠除了常用的錘子、斧頭、鑿子等工具外,還包括內(nèi)外圓刨、圓鑿、刮刀等打磨工具。
比如,打造圓滑形態(tài)的桶壁表面,就需要借助各種刨具?!皟?nèi)圓刨主要用來打磨內(nèi)壁。這是外圓刨,用來木板拼接縫隙打理平順,也可以配合刮刀打理邊沿?!绷值路ㄐ跣跽f道,這些工具已經(jīng)跟隨林德法幾十個年頭。
木桶靠“箍”定型,如今鐵絲已經(jīng)代替了舊時的青竹篾,更能起到防止桶壁外擴的作用。一般木桶需要上頭下底各打兩道鐵箍。林德法技藝熟練,對照木桶兩端直徑大小,纏繞了幾環(huán)的鐵絲圈上桶,初步固定后再上箍細細敲打,直至鐵圈貼合桶壁固定為止。但木桶形狀各異?!叭绻仔】诖蟮?,要從底部起敲,如果酒桶形狀的,就從兩頭上箍敲打?!绷值路ń忉屚瑫r向記者演示,伴隨“梆梆……”有節(jié)奏的敲擊聲,桶器已經(jīng)初步定型。
最后一步是在其桶底鏟出一圈桶槽后,再架上事先做好木圓板,再經(jīng)過進一步箍緊、打磨出細、上桐油等步驟后,一個嚴絲合縫的桶器才算完工。雖說只是個普通木桶,但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是完全不借助機器,手工打造出來的。
常年從事手工箍桶,林德法的一雙大手早已布滿厚厚的老繭,雙手大拇指上都用膠布貼著傷口,記者內(nèi)心突然有種觸動,感嘆老手藝人謀生的不易。
林德法還向我們介紹起他做的成品木工,這是馬桶、這是飯蒸、這是米斗、這是錫餅桶,他擅長制作的大都是桶類家具,還有許多木桶是記者這個年紀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別提在市場上出現(xiàn)。
自19歲開始,林德法在親戚的帶領(lǐng)下學做箍桶制作技藝,今年已經(jīng)67歲,從事箍桶匠已48年。
箍桶匠因擅長圓形的木質(zhì)生活用品,因此也被稱為圓作木匠。過去傳統(tǒng)婚禮新娘出嫁,娘家必須打造一整套木制家具。陪嫁品除了箱柜等大件頭外,還有都出自箍桶匠之手的圓作木件。那些年,家家戶戶用的都是木頭家具,小到豬槽、水舀、米桶,大到木床、木柜,無一不是木頭做的。所以,箍桶匠在當年很吃香,很多人都上門來跟他學箍桶匠活。當時,一個箍桶匠能賺的錢是一個泥水工的兩倍。生意好的時候,他家的經(jīng)濟狀況在當?shù)剡€算是不錯的。林德法說,他還花了做箍桶半年賺的180元工錢去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當時村里也沒幾戶人家買得起,比起如今公路上跑的轎車還令人驕傲。那些年,他把做箍桶賺來的錢慢慢地攢起來,也夠在玉環(huán)城里買上房子。
可隨著社會的變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過去家庭制作木桶包括水桶、馬桶、臉盆、澡盆、飯甑等一類木具,現(xiàn)在因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選擇的多樣化,對箍桶的市場需求逐漸變少。老行當就像溫吞走路的老朽,已經(jīng)不為多數(shù)群體接受,箍桶行業(yè)就漸漸衰落了下去。
“現(xiàn)在會做箍桶老木匠是越來越少了,前些年楚門那片還有一家叫‘原木社’專門組織優(yōu)秀的箍桶匠在那里做事,可如今‘原木社’早已解散,在清港、楚門這一帶還會做箍桶木匠活的就只剩我一個了。”林德法告訴記者,隨著塑料制品和不銹鋼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再加上箍桶費時又不掙錢,很多箍桶匠都轉(zhuǎn)行了?,F(xiàn)在的人們喜歡塑料、不銹鋼等材質(zhì)的桶,還注重款式、品牌什么的,老箍桶匠做的東西就算質(zhì)量再好,在市場上也拼不過那些工廠貨?!熬湍眠@個桶來說,我做的桶就算不刷一滴漆,我也能保證至少能用上10年不漏一滴水!那些工廠貨都是靠刷漆和在縫隙里填膠來防漏。我自己就特別不愛用那些商場里買來的桶,感覺用起來特別沒人情味?!闭f這話的時候,林德法臉上的表情頗為自豪。
現(xiàn)在,會做箍桶的老木匠少了,林德法也成了稀有且珍貴了。他的箍桶生意又變好起來了。很多懷念舊物的老人,也喜歡叫林德法給他們制作木桶,而這些顧客也成為了林德法把這門手藝堅持到現(xiàn)在的最大動力。清港一帶有吃錫餅的習俗,每到月半都要吃錫餅,攤好的錫餅要置放保溫,有的人用泡沫箱,但又怕泡沫箱有毒不環(huán)保,于是又有人想起保溫性能良好又環(huán)保的木桶。林德法也因市場需求,又制作起供不應求的錫餅桶。還有一些富裕人家,熱衷老行當帶來的經(jīng)典與持久的使用感,喜歡用木桶洗腳、洗澡,返璞歸真。一只價格不菲的木質(zhì)洗澡桶價格在600左右,也有人預訂。
林德法48年的箍桶技藝早已練得嫻熟且出類拔萃,他不僅會做普通的圓木桶,還會做橢圓形木桶,這對箍桶技藝要求更是高。每一個橢圓形的木桶,拼接的木片大小不一,角度不同,但在林德法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下,也能很好的完成,做好后,裝水也滴水不漏,制作工藝需要兩天以上。
說起箍桶技藝的傳承,林德法眼里有些哀傷,但又閃過一絲希望。哀傷的是,本地沒有像樣的年輕人愿意繼承他的手藝,但令他驚喜的是,一位來自外地的大學生專心向他請教學手藝了。
這位大學生來自湖南,現(xiàn)年28歲,是學建筑專業(yè),對木工活很感興趣。他還專門從網(wǎng)上獲知林師傅的信息,專程來拜師學藝,如今也學了幾個月了,做的很不錯,基本上都學會了。
林德法說,不管傳給誰都一樣,只要有人想學,他都愿意教,只要不失傳就好。
為此,前路村還在村文化禮堂里開設(shè)了一個小型木匠博物館,展示了各種木工藝品及傳統(tǒng)木匠工具以供人們參觀。
愿傳統(tǒng)的箍桶工藝品能永久流傳,箍桶技藝也可代代傳承……
【李瑾繪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