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gòu)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shí),朦朧綺麗中又有節(jié)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 首二句應(yīng)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性認(rèn)知。“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 “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fā)出兩個新鮮比喻?!耙拱雭怼闭叽簤粢?,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語意雙關(guān),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詩的最大特點(diǎn)。霧、春夢、朝云,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shù)功力。 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楊慎《詞品》:“白樂天之辭,予獨(dú)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 “花非花,霧非霧”,雖《高唐》、《洛神》,綺麗不及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