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培育方竹,是指天然竹子在生長過程中通過人工矯形培育,生長成為新穎的竹子品種。這種產品的開發(fā),可使我國的竹子商品更豐富多彩。 1.選筍。在冬季必須對竹林松土追肥,以保證筍的肥壯和春季發(fā)筍成竹時養(yǎng)分充足,選筍時要擇生長快,筍體均勻圓直的作培植株,選筍時要求外體大小一致(圍徑28~30厘米) ,便于用模具框夾和使產品規(guī)格一致。 2. 制模。圓筍成方竹必須依靠模具的強制力,所以,模具的設計與制作是成敗的關鍵。模大會使竹不成方,模小則會使竹表面內凹。模具必須在定限度內伸縮,同時保持內框為標準正方形。注意:模具必須分段,每段長度以1米為宜。既可適應竹桿的生長速度,又達到省工省力;模具上邊應比下邊窄0.7-0.8厘米,因為竹子每高出1米,圍徑約減小2.5~3.3厘米(指28~ 32圍徑的竹子) ;模具內框為正方形,每邊長以筍的圓周長的1/4為最小極限值,但因為方竹仍為圓角,所以模具的設計實際上每邊比最小極限值要稍大。模具的第1段,在下部內邊50厘米高度以內應設計為圓形,以便在上模時,使圓筍便于入模成方;模具四周應開鑿觀察孔,以便定期觀察模具內竹子生長及成型情況,從而對模具松緊隨時進行調整。 3.夾筍上模。在竹林內選擇適宜的位置和間距(每株之間距離在1.5米以上),以便操作和維護及拉吊鐵絲扶持模具以防偏倒。在確定的位置范圍內選擇竹筍。竹筍要求出土面高28~34厘米,因為這時的竹筍圍徑已基本定型。夾筍上模須在離地面10厘米處。上模后,每天需從模具上口及周冒觀察竹子生長情況,調整模具松緊并防止模內堵塞積水;當竹筍已從第1斷模具出頭約5厘米時,則開始上第2段模具,如此繼續(xù)上2~3段或4段。 4.卸模。當筍子已由模具內伸出并已長到頂點(大約1個半月),即可卸模讓竹子自然生長。卸模時由上往下拆模,并防止折傷竹桿。 如需在方竹上人為加工斑竹,則在當年的7~8月對方竹上斑,然后讓其生長,使斑痕成為天生自然。上斑時需注意選擇晴天,以免雨水淋去藥劑而失效。 5.砍伐。方竹在第3度砍伐,這種竹大多做裝飾工藝材,而不用作結構材,第3度方竹便于作加工漂白染色處理,而且色澤鮮艷可愛,也可根據用途及需要提前或延遲砍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