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的前世今生 《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的源頭,儒家、道家諸家皆以其為經(jīng)典,數(shù)千年來,易經(jīng)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的血液里,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所說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經(jīng)》的,《易經(jīng)》是個大概念,也是一個統(tǒng)稱,《周易》只是《易經(jīng)》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易經(jīng)》的最后一個版本。 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人文初祖伏羲創(chuàng)造了先天《易》,人們通常稱之為先天八卦;此后神農(nóng)氏創(chuàng)造了《連山易》;黃帝創(chuàng)造了《歸藏易》;最后是《周易》,由周文王在《易經(jīng)》八卦基礎(chǔ)上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對原圖加以解釋,形成卦辭、爻辭。那么, 周文王的遺言核心就一個字 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時候,感覺來日無多。臨終前,囑兒子姬發(fā)于病榻前,敦敦訓誡,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秘笈,因是父子相傳,故被后人稱之為《保訓(寶訓)》。此段訓誡,堪稱《易經(jīng)》核心。原文摘抄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墜保(寶)訓……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昔微假《中》于河……乃歸《中》于河……嗚呼!發(fā),敬哉!勿淫!” 這話很古奧,比《左傳》還難懂。我們試著翻譯一下: 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他預感到自己行將離世,唯恐來不及向姬發(fā)傳授寶訓。所以這一天,他叫人找來太子姬發(fā),對他說: “發(fā)兒,我這病越來越重了,我怕臨走前來不及告誡你。所以就趁這會還能說話,就說給你聽吧。 先人們要對下傳授寶訓,必須是親口傳授的。但是我現(xiàn)在病得厲害,口授困難,你就用書寫的形式記下吧。 記住,要恭恭敬敬,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舜帝幼年時還在鄉(xiāng)間田野里,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xiāng)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愿,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中的要求為人處世。他用“中”的正直無私原則了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jié)果。 舜帝掌握了“中”的要領(lǐng)以后,所言皆合乎道理,于是愈加謹慎,不敢稍有懈怠,達到了天地人三才所具備的品德修養(yǎng)。 堯帝經(jīng)過考察,認為舜帝做的很好,就把帝位傳給了他。哎呀,可敬??! 很久以前,上甲微從河伯那里借來《中》,想以此報復“有易”部落,有易部落自認其罪,上甲微寬恕了他們,然后就把《中》交還給了河伯。 但上甲微聰慧,他記下了《中》的內(nèi)容,并且代代相傳,直到商湯這一代,都一直謹慎待之,莊謹有加,未曾懈怠,商湯也因此得獲天下。哎呀!發(fā)兒啊,敬畏啊! 可惜的是,我接觸《中》時間太短了,行將就木。你要從現(xiàn)在起就恭敬謹慎地對待它,它就是你施行的依據(jù)。千萬不要等到天命所歸時才去了解它。要敬之以誠啊,不要被情緒所左右。 這是周文王在臨終前的“示兒”遺囑,他向姬發(fā)傳授一種理念,其核心就是一個“中”字。 “中”到底有什么玄妙之道“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文王一生深研《易經(jīng)》,并且是《周易》的原創(chuàng)作者,以他對易經(jīng)的理解與把握,一定會超乎尋常的。此時,西周正面臨著滅商前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文王的遺言,一定要對后事做出重要安排,這個臨終安排的核心就兩個字:求中。那么,中,到底有多重要?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北京的故宮中和殿就有一塊十分顯眼的匾額,上書“允執(zhí)厥中”四字,此“中”即是彼“中”。 我們在理解 “中庸之道”時忽略了文化的歷史傳承,自以為是,遠離了愿意,將它理解為不偏不倚的“和事佬”。其實, “中”不是“和事佬”,它在易經(jīng)里指的是最佳位置,最佳狀態(tài),是“道”的狀態(tài)。 “乾卦”的解釋 乾卦的六個爻,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九二和九五,就是文王所說的的“厥”,厥中。 九五的卦象是: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即最佳位置,歷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即出于此。 文王所云““厥志”求中”,均指帝王之修道之術(shù)。 甲骨文的解釋 中間一豎代表修道的行為準則。 環(huán)狀物代表人的雙手,表示這雙手牢牢地把握住“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天人合一的修道行為準則。修成此道者即為大德之人。何謂大德?孔子說:“位、名、祿、壽”是也。那四條柔美的飄帶即是對此四德 的贊美。 為什么將這片區(qū)域稱為中國而不叫東西南北國?這是因為《中》代表的《河圖洛書》是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具備永恒魅力、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終極治世經(jīng)典,這個終極經(jīng)典就產(chǎn)生于華夏這片區(qū)域,因此,就把這片區(qū)域稱為中國。這就是中國一詞的來源。 《中庸》的解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原文對中庸的這樣解釋:'喜怒衰樂之末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人皆有喜怒哀樂情緒,有而控之不發(fā)謂之中,發(fā)而能以“中”字節(jié)制謂之和。中的狀態(tài)就是人的內(nèi)心祥和、寧靜、不受情緒的影響,這才是天下最高明的道,通此道者,一通百通,無所不通,修身則身正,齊家則家和,治國則國安。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是合于至誠、至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并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先賢的理想境界,天是和美的天,人也像天那樣和善美好,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