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勝塔”原名“萬壽塔”,這算是它的正名吧。因為位于“石湖村”,所以,俗稱“石湖塔”。 六勝塔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由檀越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資興建。“六勝塔”之名,是由佛教的“六勝緣”而來。《具舍論二》載:小乘教教派僧人有“舍多壽行”和“留多壽行”兩種修行方法。修行“留多壽行”者必須具備六個最佳(勝)條件:人勝,解脫勝,修習(xí)勝,福田勝,依止勝,轉(zhuǎn)業(yè)勝。建塔者祖慧,宗什乃小乘教派僧人,修“留多壽行”,故以“六勝緣”為所修之塔名。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六勝塔為元兵毀壞大半,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當(dāng)?shù)馗簧塘杌指χ亟?,歷時四年成,名為“萬壽塔”?!叭f壽塔”之名太過普遍,后世慣稱“六勝塔”。 
  “六勝塔”的形制和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幾乎一樣,塔為花崗巖石構(gòu),八角五層,通高約36米,底圍約47米,須彌座,四面作臺階通四門。比較而言,“開元寺雙塔”高多了(48米和44米),所以看上去有些矮胖,或許是海邊以避海風(fēng)的緣故。“開元寺雙塔”的浮雕更多,更為為精細(xì)。“六勝塔”的浮雕也同樣精彩,可惜海風(fēng)腐蝕的相當(dāng)嚴(yán)重,大的佛雕損毀嚴(yán)重。 “六勝塔”每層塔橫梁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底層南面拱門門額上懸“華帶碑”,刻“萬壽塔”,上款“檀越錦江凌恢甫立”(“蚶江”別稱“錦江”),下款“至元丙子臘月建”(1336年)。第二層“歲次子丑十一月”(1337年),第三層“歲次戊寅十月”(1338年),第四層“歲次已卯正月”(1339年),第五層“歲次已卯三月”。看來,此塔歷經(jīng)4年建成。 “六勝塔”塔身每層設(shè)拱門4道,佛龕4個,各層交替錯位。拱門,佛龕兩側(cè)浮雕佛教人物立像各1尊。底層大門的文武而將石雕被砌在旁邊新建的廟宇墻壁上,成了門神,頗為不妥。此外,塔的第一,二層補間鋪作均用4朵,每朵均完整雕刻出兩邊的泥道拱及其上之散斗;第三層以上,補間鋪作同樣還是用4朵,但由于塔身收分,墻面寬度變窄,無法完整雕刻出兩邊的泥道拱及其上之散斗,于是便將相鄰的泥道拱重合,形成鴛鴦交手拱。 “六勝塔”建有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yīng)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chǔ),配置著符合力學(xué)原理的堅實塔心,穩(wěn)穩(wěn)撐起這座重達(dá)萬噸的建筑物。 “六勝塔”是可攀援的,底層留有上下的洞口,洞口下方1.5米處有一橫跨的平臺可供擱置木梯,或者其它攀援工具。二層及以上就可以繞塔外回廊逐層而上。這種設(shè)置可以阻止外人隨意上下,具體內(nèi)情不得而知。細(xì)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砌塔石塊除了規(guī)整碩大,表面光滑之外,居然很多都帶是有角度的“彎石”,而非平直的。這樣子的整石鑿就的“飛去來器”式樣的石頭能將石于石間更牢固的自然契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妙哉! 據(jù)說,“六勝塔”是建于“鳳穴”之上的。塔的右前方有一對扇形水塘,為鳳眼;塔的左前方有一小井,為鳳耳。而十公里之外鼎鼎大名的“姑嫂塔”是建于“龍穴”上的,一龍一鳳,這種堪輿說法倒也有趣。 “六勝塔”現(xiàn)在建成了公園,旁邊就是現(xiàn)代化的“石湖港”。“蚶江”就在不遠(yuǎn)處如海,所以石湖在古代就是泉州的重要“外港”,有18個渡口之夸,停泊亞非番舶百艘,海路交通盛極一時,清初成為與臺灣對渡的中心碼頭。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福州,元軍逼之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避居石湖,建行宮,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硇洲(廣東吳川縣南海)。所以,元兵大恨,焚之半圻。 
“六勝塔”1961年5月就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1984年省政府撥款修茸,同時收入“九年義務(wù)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xué)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2006年,列入國保。這么一座人間瑰寶得以完整保存下來,讓后人一窺其貌,幸哉!  (下圖是新建的泉州跨海大橋頭的一個石塔,新建的,很漂亮,不知道用途,估計是鎮(zhèn)水塔之類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