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2咱就不多介紹了,鋼鐵直男們對這桿二戰(zhàn)德國步兵的火力核心應該都很熟悉。1200r/m的射速讓他得到了希特勒褲拉鏈的稱號(大霧),成為了一代盟軍的噩夢。但很多人都會將MG42的高射速認作德國的黑科技,但實際上今天狗子要說的是...這一點不黑,只是德國人的理念與其他國家不同。換句話說,只要別的國家想,那么他們機槍射速一樣能比MG42高。
咱們先從MG42的原理開始說,它是一款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滾柱式閉鎖、彈鏈供彈的機槍。咱們一個個捋
短后坐其實在當時看來很普遍,也算不上先進。畢竟第一臺機槍-馬克沁也是槍管短后坐式,它的原理是子彈發(fā)射之后,槍管和槍機一起被后坐力往后推,到半路上通過一些裝置讓槍機和槍管分開,完成開鎖。然后槍機繼續(xù)往后到底,再被復進簧正推回來,同時抓上下一枚子彈插入彈膛,完成閉鎖,發(fā)射。
我覺得咱們還是看動圖比較直觀。
然后這個滾柱式閉鎖也算是德國獨有(反正我沒在別的槍上見過這個閉鎖)
槍機前部這兩個滾柱在閉鎖狀態(tài)下是卡在槍管節(jié)套的兩個凹槽里邊,然后等槍管和槍機一起后坐的時候,通過節(jié)套上的一個斜面,將這兩顆滾柱壓到里邊去,完成槍管與槍機的分離(開鎖)。好吧,如果上邊的動圖太復雜,那就來個更簡單點的。
另外,MG42還有個膛口助退裝置,他可以讓火藥燃氣經過這個裝置時,使燃氣撞到罩子上,通過反向的力加速槍管的后退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射速。
(下邊這個其實是英國維克斯機槍的膛口助退器,但和MG42原理類似)
好了,以上這些是MG42的結構特點。但這并不是它射速逆天的理由。而只是德國人特意為之,畢竟他們的戰(zhàn)術非常依賴于機槍的壓制,而且德軍的想法是,盡可能在單位時間內噴出更多的子彈,以增加命中概率。
而且機槍并不是讓你扣著扳機不放的,典型的二戰(zhàn)輕機槍都以3-5發(fā)的短點射為主。而MG42在輕機槍形態(tài)(兩腳架)下同時間能打出7發(fā)以上的短點,雖然極快的射速讓他的散布也隨之增加。但是單次點射的命中概率也大大增加。
至于射速高帶來的過熱...這個沒辦法。但不管是MG34還是MG42都可以做到快速更換槍管,而且每一桿MG42都由副射手背著兩根備用槍管。換上新管子之后把熱管子丟在一遍涼快去就行。
我們再回到主題,狗子我在標題上說,其實別家的機槍也能做到,只是不愿意。是的,因為機槍的射速和槍機的重量很有關系,槍機輕了,射速就快。槍機重了,射速就慢。(牛三+牛二定律)所以說咱們能看到美軍M1919A4機槍在地面上用重槍機時候射速只有500r/m左右。而一旦上天(AN/M2 .30航空機槍使用較輕的槍機),就能飆到1200-1500r/m。
之所以在地面上要給他限速,主要原因天上槍管冷卻的快,而地上就是容易過熱(還不能快速換槍管),另一些彈匣/彈盤式的機槍,比如ZB26、布倫、DP28等有彈容量的限制問題,不適合太高的射速。況且他們對于步兵的戰(zhàn)術理論以及對通用機槍的概念理解在二戰(zhàn)時也沒有德國人鉆悟的透徹。
總的來說,MG42的射速是和德國人的戰(zhàn)術以及快換槍管、彈鏈供彈這些其他特征離不開的,并不是黑科技,也不是別的國家做不到高射速。對于單兵自動武器而言,射速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達到一個射手好控制、散熱跟得上、火力足夠猛、補給沒問題等等一系列指標間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