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武雙星”故事 一、“少林熱”與“影武雙星” 《少林寺》原班人馬 1979年年初,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廖承志先生,向當時香港左翼電影的負責人建議:可以拍攝“少林”、“太極”題材的武俠片;可以到內(nèi)陸來拍;應該選有真功夫的演員。 此后不久,香港左翼電影公司便來內(nèi)陸拍攝了《密殺令》、《泰山屠龍》等影片,其間曾特邀內(nèi)陸專業(yè)武術隊予以協(xié)助。 1979年年末,“鳳凰”電影公司籌拍電影《塞外奪寶》,首開邀請內(nèi)陸武術專業(yè)人士正式參與武俠、功夫片拍攝的先河。北京武術隊教練吳彬應邀擔任該片武術指導,隊員王群、嚴平、董洪林、王秀萍出演主要角色。其他還有安徽、陜西、浙江、上海體院等地多位武術高手和運動員參加演出。吳彬教練在片中客串了一位少林老和尚,可謂內(nèi)陸武術界的“少林武僧第一人”。 北京武術隊的主力隊員、蟬聯(lián)五屆全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的李連杰,未能入選《塞外奪寶》,心情十分郁悶,至今仍對此耿耿于懷。據(jù)吳彬教練日后說,“人家是要將好刀用在刀刃上”。 不久,“新聯(lián)”電影公司首次拍攝《少林寺》失利,“長城”公司介入后,重整旗鼓,選定資深導演張鑫炎擔綱執(zhí)導。張鑫炎決意創(chuàng)新,全部使用專業(yè)武術人士主演該片。于是,李連杰這塊“好鋼”被派上了合適的用場,被確定為該片主演的不二人選。 但好事多磨,北京武術隊所隸屬的市級體委出于本位考慮,不同意李連杰外出拍電影。張鑫炎和“長城”總經(jīng)理傅奇只好去向國務院“港澳辦”求助?!案郯霓k”找到國家體委武術處斡旋。武術處領導張山考慮到此舉對武術的積極意義,決定給予大力協(xié)助,向主管副主任徐寅生做了匯報。徐寅生同意先和傅奇見面談一談。 會面時,張山帶去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山東武術隊教練、六十年代武壇名將、螳螂拳大師于海。于海正在北京開會,因武術項目即將被取消“全運會”正式比賽資格,該運動面臨走入低谷的境地,他心情十分郁悶,是被張山拉去散心的。 經(jīng)過交談,徐寅生答應傅奇派張山去找北京市體委協(xié)調(diào)放人。傅奇隨即又提到扮演師父的人選,說導演看中一個人,叫于天堂。旁邊的于海一驚,原來他的原名就叫于天堂。 于海并沒有將這次奇遇太當回事,眼下他有自己要緊的工作——組織當年在濟南舉辦的全國十省市武術比賽。 張鑫炎導演、施揚平副導演赴內(nèi)陸選拔武術高手出演影片《少林寺》 1980年5月,張鑫炎帶副導演等一干助手再次來到內(nèi)陸,開始全面挑選出演《少林寺》的武術人士。他們先到北京敲定李連杰的事,同時拜會他的教練吳彬。吳彬向他推薦了一位山東籍的武術高手,說此人很適合扮演片中的大反派王仁則。而后,張導演等轉到濟南,觀摩了正在那里進行的武術比賽,從山東、浙江、湖南、廣西、陜西等省的武術隊里選中了多名優(yōu)秀運動員。其間,剛從寧夏武術隊卸任教練的雙手劍大師于承惠,正好來到省體委辦事,和老隊友于海相遇。于海將香港來人挑演員的事情告知,于承惠不以為然。 各地來的武術同行都想看看于承惠新編的雙手劍套路,他便在當天下午以一根木棍代劍,當眾做了表演。表演過后,現(xiàn)場反應熱烈,這時,張鑫炎的副導演走上去告訴他:“我們就是來找你?!痹瓉恚瑓潜蚪叹毻扑]的正是于承惠,他狂放的氣質和出神入化的劍術,令張鑫炎大為滿意。
之后不久,張鑫炎又帶人回到了他的浙江老家,在杭州市華僑飯店院內(nèi)開辟場地,面向當?shù)亓曃湔哌x拔演員。拳師王新德帶眾徒弟前往,結果大都不中張導演的意,反而是他的一位不愿上場的弟子最終中選。這個幸運兒叫計春華,此前卻十分不幸,在進入省隊之后突患怪病,須發(fā)脫凈,被迫退役回家待業(yè)。
張導演返港做進一步篩選,一走幾個月。入夏,“鳳凰”公司的《塞外奪寶》劇組來浙江拍外景,計春華與他的發(fā)小王立平被挑去跑龍?zhí)?,在天目山國清寺?nèi)得到前來視察的張山親口通知,要他立即趕赴河南參演《少林寺》。
計春華來到河南鄭州,在中州賓館,見到了十多位來自全國各省市的優(yōu)秀武術教練和冠亞軍級運動員,分別是北京李連杰;山東于海、于承惠、孫建魁、劉懷良、杜傳揚、崔志強、孫勝軍;浙江胡堅強、邊立長、方平、陳國安、董文成、沈建軍;湖南潘青福、汪國義、蔣洪波;廣西蘇菲、潘漢光;陜西尋峰。影片開拍后,因頂替受傷的京劇演員張少春,北京隊王玨經(jīng)李連杰推薦,也加入了這支隊伍。這些武林高手日后絕大多數(shù)涉足影視,是所謂“影武雙星”中的第一批。
“影武雙星”一詞的由來在電影《少林寺》轟動海內(nèi)外之后。當時先有“武星”的稱謂,如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為李連杰拍的專題短片,就叫《武星李連杰》。當這些武術精英主演過多部港產(chǎn)、中港合拍和國產(chǎn)功夫片之后,知名度和影響力已不在電影明星之下,于是媒體使用了這個詞匯,一度風靡全國。
李連杰等參演功夫電影的成功,打開了專業(yè)武術界封閉的大門,一時間,具有“真功夫”的武術人士上銀幕,成為一時之尚。國內(nèi)武術比賽的各項冠亞季軍、身懷絕技的名將高手,充當功夫片主演者不勝枚舉;河北、江蘇、陜西、四川、河南、福建等省甚至全隊出動,大顯其能。
云南隊教練何福生
陜西隊教練馬振邦
四川隊教練鄧昌立
廣西隊教練周樹生
寧夏隊教練王新武
彭貴州 武林前輩及著名教頭,如何福生、李青山、馬振邦、龐林太、鄧昌立、周樹生、徐學義、徐學禮、張克儉、徐其成、臧治國、丁金友、馬春山、邱方儉、王新武、解克娟、陳堅、張續(xù)成、彭貴州等等,都曾在攝影機前展露身手。民間的武術拳師,如韓志凱、韓海華、歷志偉、賈寶德、鄒佩宏等,也都是影壇???。
上海體院孫根發(fā)
滄州民間拳師韓志凱
武林“猴王”熊長貴 1985年,國家體委開始限制專業(yè)武術隊及現(xiàn)役運動員參加電影拍攝,這股風潮的勢頭才漸漸減弱,但我們?nèi)匀荒軌蛟阢y屏上看到很多武術高手的身影。一來,有些影片是在這之前拍攝的;二來,很多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體院教師、民間拳師等不在限制之列。
曾參演《少林寺》的李連杰、胡堅強、于海等經(jīng)上級批準,已經(jīng)與香港“銀都”公司(“長城”、“鳳凰”、“新聯(lián)”合并而成的機構)簽訂了合同,雖身在體制內(nèi),卻依然能夠不斷演出新作。在海外,這支隊伍有著強勁的市場號召力,被港臺媒體冠以“《少林寺》原班人馬”的稱號。1984年,在張鑫炎的率領下,他們再接再厲,又以《少林小子》一片創(chuàng)造佳績,贏得了“甫一出手,必屬佳品”的美譽。
在此期間,這支隊伍還曾作為中國政府手中的一張王牌,被運用于意在“統(tǒng)戰(zhàn)”的海外合作與文化交流中——與右翼背景的香港“邵氏”公司合拍功夫巨片《南北少林》。
《南北少林》的導演劉家良與主演李連杰
計春華與前來參加《南北少林》拍攝的廣西武術隊員熊欣欣 影片《南北少林》,由“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先生欽點麾下著名功夫片大導演劉家良擔綱執(zhí)導,由其手下“劉家班”任武術指導。國內(nèi)方面為顯誠意,幾乎無償提供各種拍攝用資源,包括各地最優(yōu)秀的戲劇團、歌舞團、雜技團;故宮、太廟、長城、少林寺、潭柘寺、戒臺寺、桂林山水等外景地;還有數(shù)十位武術名將、最出色的戲劇武生等。而派出全體“《少林寺》原班人馬”領銜主演,則突出強調(diào)了合作間至關重要的對等性。
少林熱 《少林寺》的成功,在海內(nèi)外掀起了一股空前絕后的“武術熱”,表現(xiàn)在功夫片方面,最為顯著的是“少林熱”,即蜂擁拍攝少林寺題材的影片。 首先跟風的是曾在福建拍攝過功夫片《忍無可忍》的香港片商楊吉爻。他本來打算到河南拍一部名為《雜技之鷹紅娘子》的影片,見形勢有變,立刻改頭換面,在片中加入少林寺的內(nèi)容,并更名為《少林寺弟子》。
導演楊吉爻夫婦及其在內(nèi)陸拍攝的功夫片《少林寺弟子》《絕處逢生》 河南省為該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開封相國寺、龍庭、少林寺常住院、龍門石窟、鞏縣宋陵等都為楊敞開了大門。豫劇演員金宏、李冰擔任男女主演,省內(nèi)武術高手則全面出動,充當配角或武行,其中包括刀術冠軍聶建國,武術名將馬春山、王健等。此外還請來陜西崔毅山東邱方儉等武術名將加入。由邱方儉擔任武打設計并飾演大反派。
因主演《少林寺》而走紅的豫劇刀馬旦丁嵐,飾演方丈的張劍文、僧值閻滌華,也被拉入劇組,以制造該片是前作續(xù)篇的噱頭。
《少林寺》的編劇之一薛后也不甘人后,他利用手頭尚未使用過的資料,創(chuàng)作了一部新作《少林童子功》,并自任該片的導演,帶人再入河南,組班開拍。他選用的演員都是武術界后起之秀,有陜西張龍、湖南王麗莎。邱方儉再次擔任武打設計并飾反派。邱方儉曾與于承惠一道,為電視劇《武松》設計武打動作,對這項工作興趣濃厚,屢經(jīng)歷練,本來大有前途,卻不料天不予取,后來竟遭車禍故去。
在此前后,中港合拍的功夫片中即便不以“少林”為名,也少不了相關內(nèi)容。西影廠與香港“聯(lián)華”合作的《太極神功》中,雖然主要表現(xiàn)太極拳,但仍加入了少林高人相助、少林武僧擺陣的橋段。主演該片的影武雙星有曾在《塞外奪寶》中露臉的陜西郭良,全國八卦掌冠軍李海霞,陜西隊楚志宏、高仙萍,以及高西安等。高西安先生后來赴美開館授武,曾在《臥虎藏龍》一片中飾演保鏢劉泰保。
高西安先生 這期間,香港電視劇《霍元甲》、《陳真》在內(nèi)陸走紅,導演徐小明名聲鵲起。香港“嘉民”公司邀請他擔任與內(nèi)陸福建電影制片廠合作的功夫片《木棉袈裟》的導演。
徐小明與武術指導吳杰強、李連杰、黃秋燕 《木棉袈裟》在國內(nèi)的受重視程度不亞于《南北少林》,名山大川、塞外草原、武林圣地、名勝古跡,皆入囊中;武林高手、武生魁首、馬術英豪、特技勇士,群英薈萃。最值得稱道還是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作家參與創(chuàng)作,大畫家范增還為影片繪制了片頭背景。
該片的主演都是武壇一時之彥,如女主演林秋萍,貌美如花,曾獲得多屆全國武術比賽女子太極拳冠軍,有“太極之花”的美譽,飾演其姐妹的高佳敏、吳秋花、陳沁也都各有絕技。上海武術隊丁金友寫弟子王華,在片中飾演了重要角色。王華日后一度非常了得,曾主演電影《銷魂刀》、《大刀王五》等,并以在電視劇《一代梟雄》中飾演馬永貞名聞遐邇。
在該片中擔綱第一主演的是河北武術名將徐向東,他是李連杰退役之后的1980年度全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擅長鷹爪拳、槍術、劍術和醉劍。在武壇上有“鷹爪王”的稱號。在參加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南太平洋諸國歸來途中,他在香港表演鷹爪拳,被前去觀摩的導演徐小明看中,大加贊賞,從而埋下了日后合作的種子。
徐小明在籌拍過程中,就提出要使用徐向東出演《木棉袈裟》的男一號。但他作為河北隊一號主力,即將參加全運會比賽,難以脫身。徐小明堅持己見,不予放棄,福影廠領導只好迎難北上,先說服省里有關部門,再通過他們說通武術隊,終于如愿以償。徐向東當時正在準備高考,因此未能百分之百地投入演出,但他的天生素質和武功造詣,最終還是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與《少林寺》的威武雄壯、《木棉袈裟》的慷慨豪情不同,在“少林熱”中涌現(xiàn)出來的另一部堪稱精品的影片《少林俗家弟子》,所表現(xiàn)更多的是愉悅溫馨的情感和陽光勵志的感召。
因影片定位為帶有喜劇色彩的功夫片,所以導演華山?jīng)]有選擇外表堅挺昂揚、冷峻英武的演員主演,而是瞄上了眉毛有些八字形、形象充滿喜感的范冬雨。其他配角也各有特色,有一臉敦厚憨直的浙江大力士、“中國斗牛士”韓海華;看上去木訥遲鈍的浙江習武者賈寶德;滑稽靈活的武丑李小舟,和雙目銳利、賣酷耍狠的北京體院教師王赤等。
范冬雨曾與李連杰、王玨等同在北京武術隊吳彬教練門下習武,王赤是貴州省武術運動員出身,二人加入劇組后,與香港來的武術指導齟齬不斷,最后取而代之。這一走馬換將的結果,是讓觀眾在銀幕上欣賞到了中國北方傳統(tǒng)武術的典型代表——戳腳翻子——凌厲的實戰(zhàn)風采。
范冬雨日后因在電視劇《一代梟雄》中成功塑造“小山東”一角名聲大噪,其實生活中的他嚴肅認真、坐言起行,敢為人先,曾發(fā)起組建國內(nèi)第一支影視特技表演隊,并與王赤一道主演了以這支隊伍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電影《神龍?zhí)丶缄牎贰?/span>
“少林熱”期間,功夫片銀幕上充斥著各種身份的少林子弟,最初是“小子”,后來是“俗家弟子”,再后來還出現(xiàn)了“女僧”。這些人物大部分出自虛構,極個別的附會真實背景。
如《絕處逢生》中的主人公,便是清朝大將軍年羹堯的兒子,因父親慘遭雍正殘害而上少林學藝。該片導演楊吉爻,主要演員中有曾主演過《少林寺弟子》的崔毅、李冰,還有在《太極神功》中便保護過年家后代的郭良等。
“邵氏”功夫明星羅烈這時也主動卷入這股熱潮,帶人到廣東拍攝影片《南嶺傳奇》。該片與其他最大的不同是,主人公有著真實的原型,即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禪宗六祖惠能。最初,該片就叫《少林禪宗六祖》,后因受到國內(nèi)佛教界反對,不得已改名。
曾任北京武術隊第三任隊長的孫建明應邀擔綱主演,他的形象消瘦俊朗、文質彬彬,披上袈裟很有宗師的氣派。對于羅烈以及當時擔任副導演而在日后成長為國際知名導演的唐季禮,孫建明并不熟悉,他更希望合作的是成龍的師弟、在片中任武術指導的元彬。
元彬在指導于承惠、計春華拍打戲
多年后,元彬曾對友人說起他,認為他的劍術比李連杰更好。孫建明以往主演過多部國產(chǎn)片,此次在香港專業(yè)人士指導下,他的精湛武功確實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揮。 另一部表現(xiàn)真實歷史人物的少林功夫片,是由徐向東主演的《少林達摩》。此時的徐向東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曾經(jīng)甚囂塵上的“少林熱”也進入了尾聲。
其實,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少林熱”便開始漸趨冷卻。引領潮頭的“《少林寺》原班人馬”自《南北少林》拍竣即兵分兩路,改弦易轍。李連杰另組班底,自導自演《無敵小子》;張鑫炎率領余部到西北去拍《黃河大俠》。
影片《黃河大俠》中沒有關于少林的內(nèi)容,但因為主創(chuàng)一班人,該片亦可視為“少林熱”中的再創(chuàng)巔峰之作,同時也是其收官之作。導演張鑫炎此次將一直飾演反派的于承惠推上了一號男主角的位置,選中清純靈秀的舞蹈演員淳于珊珊出演男二號,其他補充的新血還有靳德茂、趙志剛、熊欣欣等。原班人馬中的計春華戲份仍較重,而于海、胡堅強、孫建魁、劉懷良等,則主要負責武打動作設計,同時飾演次要配角。
影片在武打動作上主要以突出表現(xiàn)于承惠的雙手劍術為主,風格較以往大異其趣。于承惠與同伴事先確定的設計目標是“十年內(nèi)無人超越”,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而他所塑造的大俠形象,偉岸、沉峻、威猛,仁勇兼具;所施展的劍法凌厲、奇詭、灑脫,出神入化,在銀幕上可謂絕無僅有。
《黃河大俠》是“《少林寺》原班人馬”最后的一次集中獻藝,此后不久,其成員便各奔東西,有的回歸武術,有的改行創(chuàng)業(yè),有繼續(xù)從事演藝。而當時沿著他們所開辟的道路走入光影世界的“影武雙星”們,后來的去向也大抵如此,如今都各有成就。
計春華、徐向東、王赤與京劇演員出身的功夫明星董志華近照 二、另一類“影武雙星” 功夫電影類型的誕生,為習武者提供了發(fā)揮才能、展示功夫的廣闊天地。而這種“才能”與“功夫”并非僅指“武術”而言,戲曲演員的“武功”同樣是其中重要的內(nèi)容——他們是憑借自己的“武功”在銀幕上表現(xiàn)“武術”。事實上,在香港功夫影壇上,學戲曲出身的演員從來都占據(jù)著大半壁江山。
后排右一為王光權先生 功夫片進入內(nèi)陸后,戲曲演員首先涉足其中,香港“新聯(lián)”公司最初拍攝《少林寺》時,便使用河南省京劇團的武生充當主演;張鑫炎重起爐灶后,仍保留了其中一些人,如飾演李世民的王光權。 《少林寺》的成功引發(fā)了功夫片的拍攝熱潮,很多影片雖大量使用國內(nèi)武術專業(yè)人士參演,但也有一些戲曲演員應邀加入,而且大都是當時舞臺上的一流名角??梢哉f,這些人同樣屬于能演擅打的“影武雙星”。
徐小明拍攝《木棉袈裟》時,便邀請了北京的兩位頂級京劇武生,在片中飾演反派,一為“梅花獎”得主俞大陸,一為風雷京劇團臺柱于榮光。俞大陸后來曾出演長影功夫片《峽江疑影》,與武術冠軍孫建明、王建軍等刀槍相見,氣勢和功架甚是不俗。
后來,有一部劇名為《康德第一保鏢》國產(chǎn)電視劇甚為轟動,其主演也是一位東北的優(yōu)秀京劇演員,叫張繼波。印象中他在走上大銀幕之后沒演過什么好人,如《花翎飛盜》中的飛盜、《復仇大世界》里的打手頭目。與他對陣的男主人公也是京劇同行,前者是高牧坤,后者是徐小健。
看過樣板戲電影《杜鵑山》的觀眾,或許還記得戲中那個犧牲的赤衛(wèi)隊員田大江,他的一段舞棍表演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他的扮演者就是高牧坤。順便說一句,《杜鵑山》里有不少打斗表演,為了追求逼真感,放棄了傳統(tǒng)程式化的交手,而采取武術對練的形式,如大刀破雙槍、空手入白刃、三人對拳等。高牧坤很可能在那時便接受過真正的武術訓練。
另一部樣板戲《平原作戰(zhàn)》的主角、著名短打武生李剛,也曾在功夫片中出演。那是一部由北影李文化導演,北京武術隊第二任隊長、“影武雙星”中的佼佼者之一王群主演的影片,片名《無敵鴛鴦腿》。王群的腿功在武術運動員中已算出色,他在該片中有意模仿李小龍的表演風格,一串連環(huán)腿的效果十分震撼。李剛飾演他的師父,論腿的柔韌、踢的流暢,顯然略高一籌,當然,力度上要差一些。
戲曲演員在影視中成績最為突出的自然非于榮光莫屬,如今他是武俠片和時裝動作片明星,以形象俊偉、身手敏捷著稱,而最初嶄露頭角依靠的卻是幾部硬橋硬馬的功夫片。
于榮光宗楊小樓一派,工大武生,年紀輕輕便在劇團里挑大梁,獲獎無數(shù),擁躉眾多。被徐小明選中出演《木棉袈裟》時,他并未想到會從此改弦更張,直到看過該片首映,才真正對影視表演感興趣。正式下海之前,他一邊參加團里的演出,一邊抽暇出演功夫片,先后主演了《海市蜃樓》、《阮氏三雄》、《東瀛游俠》、《聯(lián)手警探》和《血淚情仇》等。其中由李文化導演的《血淚情仇》,既表現(xiàn)了他的拳腳功夫,也展示了他的舞臺絕技,果然出類拔萃、藝冠群英。
八十年代中期,“邵氏”著名大導演、如今人稱“武俠大宗師”的張徹先生,意圖再造輝煌,進入內(nèi)陸,從中國京劇院挖掘了幾名年輕武生演員,包括徐小健、董志華、杜玉明、賈永泉、王響偉、穆立新、駱煥友,主演自己的新片《大上海1937》。
如果說前述幾位在登上大銀幕前都已是功名成就的戲曲界中堅,那么這批生龍活虎的年輕人則屬于后起之秀。其中董志華的功夫,被其同伴公認最為出色,他騰得遠、跳得高、脆快干爽、利落之極,格斗表演頗具實戰(zhàn)凌厲。他主演的短打武生折子戲《三岔口》、《擋馬》、《武松打店》等在業(yè)界和觀眾中都有很高聲譽,后來被張徹攝入他的電影《西安殺戮》中,可與《血色情仇》里于榮光的長靠武生戲平分秋色。
徐小健一副陽光少年模樣,青春勃發(fā),在這一班人中外形最帥,因而日后為國內(nèi)電影導演青睞,主演了《復仇大世界》、《新仇舊恨》等多部電影。其他幾位也各有特色。在《大上海1937》中,杜玉明的“上海大亨”似模象樣;穆立新的舞蹈少年天真活潑;駱煥友的“和尚”保鏢滑稽可笑;賈永泉的“猴子”保鏢矯健兇悍;王響偉的“長衫”保鏢氣度不凡,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經(jīng)歷長期的戲曲武功訓練,各個造型英武、身手矯捷。
張徹在其數(shù)十年的電影導演生涯中,推出或捧紅過幾代武俠、功夫明星,人們將這些人稱作他的弟子,算起來董志華、徐小健等應該屬第六代,也是關門弟子。范冬雨因擔任過《大上海1937》的武術指導,也在其列。張徹用這批年輕弟子連續(xù)拍攝了《過江龍》、《西安殺戮》、《西行平妖》、《神通》等多部影片,其間也吸收了一些新鮮血液,如著名武生周龍和曾在《黃飛鴻之王者之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陳繼銘等。
順帶提一下,因張徹在拍攝《大上海1937》時,邀請了香港神風特技隊參與片中的驚險動作表演,使得上海、北京等地前來參演的武行大受啟發(fā)。這些武行中有武術、體操運動員和戲曲演員,本來是想通過拍片見見世面、順帶掙些外快,見此情形不禁也產(chǎn)生了組建隊伍、專業(yè)從事的念頭。不久,范冬雨等人便在北京牽頭成立了“神龍?zhí)丶缄牎?,上海也有人如法炮制?/span>
幾年后,其他各地又陸續(xù)涌現(xiàn)出了一批專事影視特技與武行表演的人員,如今在電視劇領域里十分活躍的動作導演趙箭、國建勇、陳詠歌等人,都在其中。在此之前,他們大多是戲曲界的優(yōu)秀演員。
陳永歌導演(代表作:電視劇版《鐵道游擊隊》)近照 “影武雙星”還有很多,待下一篇《 八十年代的武打片》中繼續(xù)介紹。 |
|
|
來自: anson46 > 《武林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