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關(guān)于孔子的面容在史書上也有記載,莊子曾經(jīng)描述孔子的形象用了一句話,叫做“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后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的長相上半身比較修長,下半短,而且有些駝背,耳朵長得比較靠后。 在《荀子》中則記載,孔子想的像蒙倛,蒙倛是古代的一種驅(qū)魔神像,神像為了鎮(zhèn)守妖魔,一般都比較猙獰,意思就是說孔子的面容長得比較丑陋。而且還有人說孔子的牙齒是“駢齒”,也就是齙牙的一種,不過在古人看來這種就是圣賢能人的面相,有其特殊的意義。 而古代人對孔子非常推崇,在繪畫的時候會特別突出孔子某些方面的特征,因此很多畫師在畫孔子像的時候就不會把孔子的牙齒遮擋,反而是故意讓人看出來,以此來現(xiàn)實出孔子圣人的面相。 文學(xué)專家表示,這個牙齒其實代表了特殊的含義。在古人的眼中,這是仁德的面相,一般人可長不出這樣的相貌。所以從外貌上很多人就已經(jīng)認(rèn)為孔子具有圣人的跡象了,也算是老天賜予他的特點。 所以很多畫師在刻畫孔子的時候,不僅不會將孔子的這一缺陷掩蓋或者修飾掉,反而會放大,就是為了突出他作為圣人的這一點。最后畫像越傳越突出,本來人家是兩顆重疊的牙,結(jié)果畫到后面都成兩顆分得很開的大門牙了。 |
|
|
來自: 桂林吳氏老中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