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類有文字文明以前,洞穴壁畫就開始運用黃色,175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法國的拉克斯洞穴畫出了成片的野馬和野牛。這些巖畫就運用了赭石和褐鐵礦為著色劑。 ▲法國的拉克斯洞穴巖畫 ▲褐鐵礦粉末 富含水合三氧化二鐵的褐鐵礦。像粉筆一樣柔軟易畫,研磨成粉末還能調和成膏狀形態(tài)便于涂抹。 ▲鮮艷的黃褐色和白紙上條痕 于是從洞穴壁畫到埃及墓葬壁畫再到龐貝城的室內壁畫,最后到歐洲的帆布油畫。在長達1.7萬年的歲月里,赭石、黃褐色、土黃色成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礦物顏色。 ▲圖坦卡蒙陵墓壁畫 ▲龐貝古城遺址內的壁畫(龐貝人和諾塞拉人的暴亂) 在東方,除了赭石和土黃礦物的應用,雌黃很早就被人類利用,它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擁有鮮明的黃色,但可惜它有較強的毒性,對接觸人的皮膚和呼吸系統(tǒng)都會造成傷害。 ▲紅色的晶體是雄黃,上面附著的黃黃的礦物是雌黃。二者因共生被稱為“鴛鴦礦物” 我們常常用“信口雌黃”這個詞來形容胡說八道。實際上,雌黃就是古代的涂改液,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就用它來涂改,后來就被引申為隨意更改。雌黃因其鮮艷的顏色而替代褐鐵礦一段時間,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要黃顏色補充。 ▲用作礦物顏料的雌黃粉末 之后的藤黃逐漸取代雌黃成為東方最受歡迎的黃色植物型顏料,藤黃是亞熱帶地區(qū)幾種藤黃屬植物的樹脂凝固后的粉末。這種藤黃酸的物質長期大量運用到織物印染上,也是中國畫最長用的黃色顏料。 ▲從植物凝脂中提煉出來的藤黃 ▲國畫中的黃色顏料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明都很喜歡黃色。尤其是古代中國,到了明朝把鮮艷的明黃色作為皇家的專屬顏色。普通人禁止使用。并在建筑、紡織品、瓷器、琉璃器中大量應用。使這種顏色享有崇高的地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黃色琉璃瓦 ▲北京故宮博物院黃色琉璃墻面裝飾
▲清康熙帝畫像中的黃緞龍袍
▲清康熙黃釉琺瑯彩
▲英國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收藏中國清代黃釉瓷器
▲清黃色琉璃六方瓶 人類為什么如此熱衷黃色?歪果仁科學解釋 首先是由于人類的遺傳記憶決定的。 自然界構成顏色的物質有類黃素、類胡蘿卜素、花青素。類胡蘿卜素通常顯現(xiàn)出紅橙黃色,在嬌艷的花朵或者果實中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往往很高。
▲檸檬的果實呈現(xiàn)專門的檸檬黃色
▲玉米的果實呈現(xiàn)鮮明的黃色 類胡蘿卜素性質相當穩(wěn)定,能夠通過動物的消化系統(tǒng)。并且是一種脂溶色素,能在食物鏈中富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部分動物都給這類物質賦予了重要的生化功能。如海洋中動物的卵總是黃色或者橙色。動物界約有四分之三利用類胡蘿卜素結合蛋白質,在體表構成鮮艷的色彩。
▲雞蛋蛋黃呈現(xiàn)鮮明的黃色,無論生熟都是黃色
▲鮭魚籽的橘紅色 世間萬物豐富的黃色,在孩提時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視覺記憶。越鮮艷的黃色越代表純粹和有價值。到了成年后就有潛意識的傾向性。
其次是人類對黃金的熱愛,進而延伸到對一切艷麗黃色的追求。 金子帶有強烈的反光,產生強烈的金屬光澤。金原子周圍有六層電子,最里面的電子有極高的能量。在宏觀上就是可以吸收能量更低的光子。重元素獨特的相對論效應,它收縮了一些電子的軌道,使單質金強烈吸收藍紫光,發(fā)出鮮明的黃色。 并且由于顏色的互補原理。在視覺上也展現(xiàn)了鮮艷的黃色。
在自然形態(tài)中,金可以以單質形態(tài)出現(xiàn),不需要冶煉就能獲得的金屬元素。這讓它在古老文明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
▲自然金
▲自然金又名狗頭金 黃金經(jīng)過風吹日曬、雨雪侵蝕,甚至深埋地底被泥土礦物腐蝕。都掩蓋不了它超級穩(wěn)定的性質。只要輕撫表面就能散發(fā)耀眼金屬光澤。不愧是幾千年來人類無限熱愛的超級明星。
▲唐代金碗
▲甌永固杯這杯子相似的一共四件,故宮博物院的這件金甌永固杯由清宮造辦處制作于乾隆六十二年。
▲北宋阿育王塔金函
▲斯內蒂瑟姆金項圈,這批珍貴的窖藏于1950年被英格蘭諾??丝ひ晃晦r民發(fā)現(xiàn),成為了歐洲同時期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黃金窖藏,共發(fā)掘出200多件金銀,總重量達到40公斤。
▲印度人對黃金的熱愛超過世界其他所有民族,有時新娘的黃金飾品甚至能夠達到30斤重。 人類喜愛的其他黃色——蜜蠟 除了黃金中亞人更喜愛蜜蠟(最好的蜜蠟呈現(xiàn)雞油黃色)在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在一段時期當作貨幣用于洲際貿易。 蜜蠟特指三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地球上生長的一類松葉植物的樹脂,由于地質層變動、地壓地熱的作用力形成的一種有機寶石。無固定的內部原子結構和外部形狀,斷口常呈貝層狀,折射率介乎1.54至1.55。顏色從深黃到明黃幾乎覆蓋整個黃色譜系。
▲蜜蠟原石呈現(xiàn)多種機理和顏色
▲多種顏色形態(tài)的老蜜蠟
▲標準的雞油黃大蜜蠟餅子,通常是西藏貴族頭飾的佩戴物
▲伊斯蘭教信徒使用的蜜蠟念珠,因為長時間的使用從淡黃色氧化成橘黃色
▲西亞老藥片,通常串成一條作為貿易交換使用 人類喜愛的其他黃色——黃銅 在東方:銅一直作為黃金的替代品來使用,因為它的硬度大延展度高,適合捶打和鍛造。在東方經(jīng)常用作佛像的鑄造。用黃銅錘碟或塑造焊接一尊佛像然后施以鎏金為通常的做法。
▲慈寧宮雕塑館,遼代銅鎏金觀音像,河北承德圍場一帶出土
▲唐代觀音菩薩銅鎏金造像
▲佛造像局部 在西方:巴洛克時期出了名的萬物金閃閃。這些都是金子嗎?未必。在17世紀的羅馬和巴黎,許多看去金閃閃的其實都是黃銅。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喜歡土豪金,以至于滿巴黎鑲嵌黃銅后,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就開始喜歡象牙、植物圖案、小片黑曜石了。 巴洛克時代是一個金色的時代。
▲著名的凡爾賽皇宮,路易十四力主修建
▲太陽王路易十四風格的燭臺 到拿破侖登基,再度卷土重來:紅天鵝絨與金色,光閃閃的。為什么呢?難道拿破侖也是個土鱉嗎?倒未必。從色彩學上講,紅色給人莊嚴宏偉熱情之感,金色予人輝煌溫暖高大之相。拿破侖帝政時期的家具,典型的風格便是:老子不要坐著舒服,就是要顯得堂皇!
▲拿破侖登基畫像
▲費城藝術博物館大廳里金色的阿爾忒彌斯 專注 精品玉器文玩 總有一款· 屬于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