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這是一篇現(xiàn)象級爆文。 但爆文的背后也有許多爭議。 那時,就有人對觀點提出質(zhì)疑: 1. 孩子被打之后,打回去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孩子萬一碰到一個根本打不過的人,怎么辦? 3. 為什么不教育她,讓她好好跟別人講道理? 最近,因為校園暴力,讓這個話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到。其實,自始至終,我都保留一個態(tài)度: 如果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打回去的話,我尊重她的決定。 但是,教育的命題,并不僅僅是第一反應(yīng),而是一場推己及人的成長。 搞清楚“主動”和“被動”的關(guān)系 孩子是主動打人,還是被迫打人,在這點上一定要區(qū)分。 孩子打人的話,父母要道歉,真心實意那種,如果對方不原諒,一直罵你們,最好也是冷處理。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總是難免的”,對不起,如果這是挨打那個孩子父母說,那是大度。但你孩子打了人,你就別說這話了。 碰到幾個讀者,問我:自己的孩子打人了,對方不依不饒怎么辦,我已經(jīng)道歉了啊。 我的回答非常統(tǒng)一:沒有其他的辦法。孩子打人了,就要承擔后果。這就是教訓。 主動打人的行為是一定需要糾正的,也就是產(chǎn)生了一個錯誤行為。 父母需要通過批評教育,或者讓孩子自己去道歉,哪怕哭得再厲害,再不愿意,必須讓她承擔后果。 如果孩子的世界沒有對錯,父母該有是非觀,原不原諒是他們的事。 那么如果自己的孩子,挨打了,被迫做出反抗的行為。作為父母,一定要表示支持和理解。 反抗是一種態(tài)度,是在跟對方說:NO。 如果一時用自己的感性跟對方說“NO”,父母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找不到更好途徑的孩子,如果用“打回去”的方式反抗,其實并沒有錯。 讓孩子有是非觀,不僅僅體現(xiàn)在“打回去” 被打只是一種行為上的創(chuàng)傷,而事實上,還有很多精神上的。 比如被別的孩子的不友好受傷了,該怎么辦? Grace前段時間上線上英語課的時候,就碰到一個孩子,讓她差點哭出來。 8:00上課,提前進入課堂。Grace悠悠地跟我說:媽媽,我今天不是第一名。 那個孩子突然語氣很不友好地在那里叫:你以為你是第一名嗎?你以為你是嗎? Grace被她地架勢弄懵了,其實更多的意外是,Grace并不覺得這件事情,自己做錯了。 “媽媽,我不認識她,她為什么這么說我?” 我說:她這樣做是不對的,也是不友好的。Grace平時說話能夠這樣做嗎? Grace說,不能夠。 當別的孩子有錯誤示范時候,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用來抓緊教育的機會。 那么,如果Grace不友好地回擊呢,我不會認為她做錯了。 以暴制暴固然不是最佳途徑,但是是一種途徑。 父母要在事后提醒她: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呢? 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是我們身為父母,必須告訴他們的事。 打回去是不是最佳途徑? 是一場大辯論 父母是很容易走極端的。 我遇到過兩種家長: 1. 孩子被打了,怎么能不打回去呢?趕緊打回去,賠多少錢我都認了。 2. 不能打回去,要是把人打傷了怎么辦。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首先是分年齡段;其次是分情況。 分年齡段,3周歲以前,不要太苛求孩子的本能反應(yīng)。 為什么不講道理?你不能要求3周歲之前的孩子跟人講道理。這就好比,兩個啥都不懂的孩子,你非得跟她說大道理。 被打了,打回去。這不是簡單粗暴;而是他們潛意識地一種是非觀。 3周歲,或者再大一點。我們就可以講道理了。 最簡單的方式是,我們是不是能尋求更好途徑: 1. 如果父母在身邊,可以尋求父母幫忙; 2. 如果老師在身邊,可以把事情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解決; 3. 如果無法獲得支援,那么就打回去。 打不得贏另說,不能助長別人打你的氣焰,這是第一位。 分情況是是否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 成年人極端事件,包括被暴力。再極端一點,如果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你還是用原來的辦法,那就是不可行的。 法律都支持正當防衛(wèi)。 最近的昆山反殺案等,都表明了法律的態(tài)度。 在一個人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不能苛求這類情況下,受害者控制的力度。比如你快被人殺了,你舉刀的時候,不能要求你剛剛能夠既反制他,又不讓他死。 這個力度本身就是很難控制的。 那么在孩子被打的時候,如果不是非常危急,允許孩子能夠?qū)で髱椭?/p> 如果十分危急,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允許當時當刻,做出自認為合理的反應(yīng),即是合理。 寫 在 最 后 不傷害別人是一種教養(yǎng),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態(tài)度。 態(tài)度,是孩子該有的,也是成年之后該有的。 打人還手,不苛求太多。 世界該柔軟,而孩子的世界里,把權(quán)利交給他們,或許才是合理選擇。 |
|
|
來自: wxjcindyhn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