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病從根治 傳奇中醫(yī)師多年臨床經(jīng)驗的感悟與總結 余浩 鄭黎 目錄 萬病從根治1——寒濕證的診斷與治療:晚上腿疼,早上腰疼 萬病從根治2——上火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3——濕熱證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4——受寒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5——寒熱不調證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6——筋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7——骨刺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8——進補的學問 萬病從根治9——金不生水導致的腎虛 萬病從根治10——水不生木導致的肝虛 萬病從根治11——木不生火導致的心火亢盛 萬病從根治12——火不生土導致的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導致的肺氣不足 萬病從根治13——肝經(jīng)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萬病從根治14——脾虛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15——如何清除人體多余的水濕 萬病從根治16——煤油燃燒的故事——如何祛寒 萬病從根治17——游山洞的感悟:不同類型失眠的診治 萬病從根治18——表里證的診斷與治療:小腸經(jīng)受寒會引起心臟??? 萬病從根治19——表里證的診斷與治療:便秘會引起咳嗽? 萬病從根治20——虛證的診斷與治療:四種心血不足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21——虛證的診斷與治療:肝血不足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22——虛證的診斷與治療:腸道氣血虧虛,產(chǎn)生便秘 萬病從根治23——虛證的診斷與治療:頭部氣血虛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24——虛證的診斷與治療:耳朵氣血虛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25——原湯化原食的啟示:秋石\雞內(nèi)金\竹瀝 萬病從根治26——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27——吃飯的學問與零食 萬病從根治28——善用穴位,激發(fā)自身藥庫,人體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萬病從根治29——汗征的診斷與治療:迎風流淚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30——低血壓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31——正確認識補藥、高血壓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32——虛證、實證如何區(qū)別 萬病從根治33——富貴病的診斷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34——三高體質保健酒:洋蔥葡萄酒與三參粉 萬病從根治35——凡事莫過,過必傷身,打粉機的故事 萬病從根治36——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口臭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37——清陽不升,導致頭昏 萬病從根治38——濁陰不降引發(fā)的頭昏 萬病從根治39——專病專藥:威靈仙與龜頭感染 萬病從根治40——專病專藥:白芷與前額痛 萬病從根治41——專病專藥:桑葉與“兔子眼”治療球結膜下出血 萬病從根治42——專病專藥:二丑粉與小兒食積 萬病從根治43——專病專藥:小茴香與盆腔積液 萬病從根治44——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健康理念:小病莫拖延 萬病從根治45——頑固性陰囊潮濕、瘙癢的疾病 萬病從根治46——癌癥和疲勞綜合癥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47——男子不育六病與治療 萬病從根治48——酒渣鼻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49——小兒發(fā)燒咳嗽的治療 萬病從根治50——用陰陽升降,治療上實下虛、上熱下寒 萬病從根治13——肝經(jīng)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樹木被凍死的故事 小時候,家里種了很多橘子樹,每年都可以吃到甜甜的橘子。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呼呼的北風,讓大地的氣溫直線下降,人只能呆在家中烤火,不敢出門。開春后,萬物復蘇,可家里的橘子樹卻死了不少,父親說,那是因為去年冬天太冷,樹給凍死了!以前我只知道,天氣炎熱時,如果橘子樹不澆水,樹葉就會發(fā)黃,甚者會干枯死亡,沒想到這樹木受寒,也會被凍死。 多年后去內(nèi)蒙古開會,也是冬天,火車路過山西,我看見路邊的樹木稀稀拉拉,完全沒有南方樹木茂盛,當時有位同事說,這里的土質不行,樹長不好。我心里卻想,這么冷的天,樹木不被凍死就不錯了,每年經(jīng)歷這么一場低溫,來年樹木肯定死不少,又如何能繁茂呢? 從醫(yī)后,進入臨床,看到肝病的患者,自然就想到肝屬木,由自然界中樹木的病理狀態(tài),也很容易聯(lián)想到肝臟的病理狀態(tài)。 當大地干涸,樹木得不到水分滋養(yǎng)時,就容易枯萎,遇到火就會燃燒。在人體,當腎水虧虛,水不養(yǎng)肝時,肝火就會亢盛,容易出現(xiàn)肝陽上亢的問題,這時的肝臟就好像枯萎的樹木。而人體的心火需要通過腎水來制約,腎水的上升,需要借助肝氣的升發(fā),現(xiàn)在腎水虧虛了,肝火亢盛了,心火自然得不到腎水的救濟,上焦自然火重,患者也就表現(xiàn)出口渴、多飲、心煩、失眠的癥狀。自然界中,氣溫過低時,寒性收引,樹木受寒而枯。人體也是這樣,當寒邪深入足厥陰肝經(jīng)時,同樣也會導致經(jīng)脈因受寒而收引,乃至受寒而枯。 木受寒則枯!這里的枯不是因為水分不夠,樹木失養(yǎng),而是水太寒,樹木筋脈收引,水液不能滋養(yǎng)樹干所致??纯创笞匀恢械臉淠?,干枯死亡的樹和受寒死亡的樹一樣,樹枝都是枯的,水分不足?。?/p> 在人體,當腎陽虛衰,寒邪內(nèi)生,水濕得不到溫化時,寒邪就會侵犯人體的肝經(jīng),肝經(jīng)因寒而收引,就會出現(xiàn)不適。 普通肝經(jīng)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寒邪侵襲,凝滯肝經(jīng),肝經(jīng)循行經(jīng)過的部位就會出現(xiàn)以冷痛為主的癥狀,比如小腹、陰部、頭頂發(fā)冷疼痛。中醫(yī)稱其為寒凝肝經(jīng)證,又稱肝寒證。 臨床上有些患者,向醫(yī)生抱怨,醫(yī)生啊,我這頭頂涼哇哇的,好像一桶涼水澆在上面;也有病人反映,醫(yī)生啊,我的陰莖總感到發(fā)涼,這是為什么啊? 其實,這就是寒邪進入肝經(jīng),肝經(jīng)因寒收引,不通則痛。 在古代醫(yī)書《醫(yī)學發(fā)明》中,有一個經(jīng)典的藥方——天臺烏藥散。它的組成是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檳榔、川楝子、巴豆,專治由于寒邪侵入肝脈而導致的小腸疝氣,小腹牽連睪丸疼痛,墜脹,或小腹疼痛等癥。 配方中的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都能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檳榔可以下氣導滯,川楝子行氣止痛,和巴豆一起加工,再去掉巴豆,加入川楝子,結果是既減少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強行氣散結的功能。 方中還有一味藥——小茴香,此藥看似平常,生活中常作為香料使用,其實只要運用得法,還可以治療許多疾患。醫(yī)書中記載,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藥效。臨床上,凡是胃、腸道、小腹受寒后,出現(xiàn)脹悶、疼痛的人,使用后都能迅速見效。 有一女性患者周某,小腹受涼后,出現(xiàn)小腹脹悶,小便次數(shù)多,脹急難忍的癥狀。在醫(yī)院按照急性膀胱炎治療無效,后做B超,結果提示盆腔有少量積液。運用小茴香30克煎水內(nèi)服,一次治愈。 還有一男性患者張某,小便不利,小腹脹悶。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療無效,服用小茴香,一劑緩解,三劑痊愈。 類似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其實只要是小腹發(fā)脹,又沒有其他明顯熱證表現(xiàn)的,用這個方法都會有效。 不僅是我喜歡用這個方法,歷史上也確有這樣的記載。 清朝末年,俄羅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游覽杭州西湖,正當他盡情欣賞秀麗風光之時,突然疝氣發(fā)作,痛得他大叫。隨行的俄羅斯醫(yī)生束手無策,幸好船夫向他推薦了一位老中醫(yī)。老中醫(yī)把一兩中藥小茴香,研成粗末,讓米哈伊洛夫用二兩浙江紹興黃酒送服。大約過了20分鐘,米哈伊洛夫的疝痛奇跡般地減輕,并很快消失。在得知自己的疼痛是被小茴香治好的以后,他大呼神奇。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重度肝經(jīng)受寒的治療 寒邪入侵肝經(jīng),輕者會出現(xiàn)小腹、陰部、頭頂冷痛,重者則會發(fā)展成厥陰證。那厥陰證該如何治療呢?烏梅丸是首選。 《傷寒論》中記載:“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去皮炮)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上藥各為末,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飲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p> 它的適應證主要有:1.臟寒,蛔上入膈,煩悶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嘔,腹痛,吐蛔,時發(fā)時止。2.傷寒,下痢腹痛,久痢,諸藥不愈。3.久瘧,往來寒熱,經(jīng)年不愈,形體瘦弱。 從上面可以看出,烏梅丸的適應證其實很廣泛,凡是符合上熱下寒的病機(即心火亢盛,脾腎陽虛,肝經(jīng)有寒)均可以使用,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效,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效,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也有效。臨床上許多疑難雜癥,采用烏梅丸加減,均有非常神奇的療效。 有人或許會問,五行相生就好比一個循環(huán),始終朝著一個方向運動,有沒有可能循環(huán)太過?就好比汽車的輪子一樣,它就得有剎車,沒有剎車就太不安全了。五行之間除了相 生,還有相克,相生是為了五臟之間能夠輸布氣血能量,相克是五臟之間相互克制,沒有克制的相生,是容易出問題的。 萬病從根治14——脾虛的診斷與治療 體內(nèi)濕氣重,首先需補脾臨床上很多病人體內(nèi)濕邪重,吃了很多除濕的藥物,還是濕邪重,每逢夏天,身上總愛長一些水皰。除濕固然是一種辦法,但并非最佳的辦法,最佳辦法是找到濕邪在人體內(nèi)的天敵,即什么臟腑能夠克制濕邪!哪一個臟腑是濕邪的克星呢?脾臟脾主濕,喜燥惡濕。脾臟對體內(nèi)的水濕之邪具有運化的作用,能促進水液的代謝。如果脾臟功能出現(xiàn)了問題,濕邪就會在體內(nèi)泛濫。單純針對濕邪用藥,雖然可以起效,但很難徹底治愈。我見過這樣一位男性患者,35歲,大便稀溏3年多。3年多來,每天大便3~4次,量不多,稀稀的,黏膩不爽,還伴有四肢酸楚乏力。自己購買抗生素服用,效果一般。服用N/J,便的中藥后,大便成形,病情好轉,但沒過多久,病情依舊。后來在醫(yī)院就診,醫(yī)生建議服用思密達,服用后大便好轉,但四肢酸楚無力的癥狀沒有改善。他來我這就診時,我特意看了他的舌象,發(fā)現(xiàn)他舌體胖大,是典型的齒痕舌,脈象右關尺郁緩。我告訴病人,你的脾臟虛弱,體內(nèi)的水液代謝出現(xiàn)異常,腸道濕邪過重,所以才如此。病人疑惑地問我,他也聽別人說他是濕重,可天天吃冬瓜,也吃了很多利濕的藥物,為啥總好不了呢?我說,濕重只是表象,你的病根是脾虛,只要吃些健脾的藥,讓脾的化濕功能正常,病情自然就會好轉的。我建議他采用食療的辦法,很快就見效了。健脾的食療方法其實食療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吃一頓薏米粥,配上用蒼術泡的茶。薏米粥做法如下:薏米研為粗末,與粳米等量,加水煮成稀粥。此粥源于《本草綱目》,薏米又稱薏苡仁,其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水、利濕除痹、清熱排膿、清利濕熱的功效;配合粳米煮粥,最能補脾除濕。蒼術苦溫,健脾燥濕,對于腸道濕邪偏重的病例,療效非常好。而且,單用蒼術一味藥,我就治療過很多例腹瀉的病人。夏天天氣炎熱,心胸煩躁,人們就喜歡貪涼,吃很多冰棍,喝很多冷飲,這非常容易造成寒濕困脾,讓人感到四肢乏力,犯困,食欲減退,大便稀溏,有時甚至腹部隱隱作痛。常規(guī)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是身體傷了濕,傷了寒!但這么熱的天氣,不可能不貪涼,也不可能不吹空調,那么如何在享受夏日清涼的同時,又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保證呢?有年夏天,我也因為天氣炎熱,過度貪涼,出現(xiàn)了小便短少,腹痛、一天腹瀉十幾次的慘狀,同時還伴有四肢乏力,食欲減退。當時服用理中丸,療效不明顯。第二天采用生蒼術10克泡服,下咽之后立即感到胃腸舒展,小便通暢,當天腹瀉治愈,體力也得以恢復。一味蒼術飲,療效真如神。自身體驗之后,凡是遇到脾虛濕盛,四肢乏力的患者,我常常建議他們用生蒼術泡水當茶飲,均收到很好的療效。任何一種病邪侵犯人體,都是因為與之相對應的正氣不足,中醫(yī)稱為“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按照生克理論,就是克制病邪的東西弱了,所以人體才生病。脾臟喜燥惡濕,這是它的個性,也是脾臟的生理特性。當人體濕邪偏重時,脾臟會被濕邪所困,脾臟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揮,濕邪代謝也會受到影響,這樣反過來進一步加重體內(nèi)的濕邪,形成惡性循環(huán)。治療濕邪為患的疾病,健脾利濕,打破惡性循環(huán),變成良性循環(huán),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 萬病從根治15——如何清除人體多余的水濕 小時候,家里居住環(huán)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葉紛飛,很容易飄落在屋頂,堆積在瓦溝,以致屋頂?shù)呐潘ǖ辣欢氯C看蜗掠甑臅r候,只要雨水稍大一點,屋頂排水不暢,瓦房就會漏雨。雨水從屋頂?shù)未鸬未鸬芈湎聛?,落到屋?nèi)的地面上。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濕,只好弄個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還是會濺起來,盆的周圍通常會被濺濕。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地面弄干,父親最常用的辦法是將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濺濕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將地上的水吸收了,將已經(jīng)吸水的濕柴灰掃干凈,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幾遍之后,潮濕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后來我跟隨太爺學習中醫(yī),每當聽到太爺五行相克,特別是“土能克水”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父親用柴灰來弄干地面的情形。隨著對中醫(yī)理論學習的不斷深入,隨著對臨床的不斷接觸,我對五行相克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對其在臨床上的運用也越來越多。 前面一章通過養(yǎng)貓的故事,闡述了相克的道理,當人體水濕過重,出現(xiàn)濕邪為患的疾病時,調理脾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另外,在中醫(yī)理論中,腎臟主水,有“水臟”之稱,當腎臟出現(xiàn)功能異常,體內(nèi)水濕泛濫的時候,通過調理脾臟也可以得到治療。所以又有脾主濕之說!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義,我們還得明白這里的“水”在人體的指向,水過多的具體表現(xiàn),知道了什么是“水濕太過”,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濕邪在體內(nèi)的表現(xiàn)形式。 濕邪重表現(xiàn)之一:痰多“濕痰內(nèi)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痰濕停胃,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痰濕阻膈,氣機不暢,痞悶不舒;痰濕留注,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一些老年人,長期咳喘痰多,體溫并不升高,西醫(yī)診斷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其實這樣的病人,并不是所謂的炎癥,而是“脾虛失運,痰濕內(nèi)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急性期痰濕較盛,可以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來緩解,后期則從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讓脾胃功能恢復了,痰濕的來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雖然表面上沒有治痰,但實為治痰的不二良方。臨床上,遇到這樣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陳湯作為主方,隨癥加減。 二陳湯的組方是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為陳皮和半夏,以陳舊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陳”。二陳湯的組方略為加減變化,就能用于多種痰證。1、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2、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3、治寒痰、涼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4、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息風;5、治痰食交阻,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6、治痰氣郁閉,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7、治頑痰阻滯經(jīng)絡,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在痰濕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過調理脾腎,可以使患者的體質得到恢復,痰濕產(chǎn)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徹底痊愈。 濕邪除了上述這些表現(xiàn)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皮膚經(jīng)常起濕疹、雙腿經(jīng)常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 認清了這些表現(xiàn)形式,治療時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談到的掃地的故事,在治療濕邪為患的相關疾病時,自然而然會想到調脾!當一種病邪長期存在于體內(nèi)時,治療的思路不是單純驅邪這么簡單,應該從相克的角度入手,培養(yǎng)病邪的天敵,培養(yǎng)虛弱的臟腑,臟腑強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濕邪重表現(xiàn)之二:全身乏力《黃帝內(nèi)經(jīng)》上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比梭w清陽的這些分布,需要脾臟來實現(xiàn)。脾主升清,升發(fā)人體清陽,是脾臟的職能所在。如果脾受濕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陽的升發(fā)就會受到影響,人就會表現(xiàn)出各種不適之癥。許多患者經(jīng)常抱怨:“醫(yī)生啊,我全身沒勁,兩條腿沉重無力,上下樓梯困難,好像有千斤重擔,腰部也像背了個大包袱,沉重異常,頭也昏昏沉沉?!边@些困乏的表現(xiàn),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濕生重濁”。 濕性為什么會重濁?那是因為濕邪困脾,影響到了脾臟的升清功能,進而影響到陽氣在人體的輸布。這些都是人體的生理規(guī)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guī)律,人就會生病。清陽不能出上竅,濁陰不能出下竅,后果就是“九竅不利,耳目閉塞,大小便不暢”,所以李東垣說:“脾胃虛則九竅不通?!鳖^為諸陽之會,清陽不能發(fā)于上,頭部陽氣就會不足,人就會感到頭腦昏沉,這樣的病人從早到晚都覺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很差,很壓抑,很郁悶。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發(fā)揮所致,這也是為什么逍遙丸通過疏肝健脾,就能夠調節(jié)情志的原因,清陽升發(fā)了,頭部陽氣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遙自在了。清陽不能發(fā)腠理,則腠理失養(yǎng),皮膚干燥,脫皮脫屑,所以健脾也能潤膚。清陽不能實四肢,則四肢酸楚、沉重、乏力,這樣的病人,在排除腦血管意外之后,運用健脾除濕的辦法,常常能夠立竿見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說。中醫(yī)的許多理論,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關聯(lián)的,只要學透了,自然就能將它們?nèi)跁炌ā?/p> 濕邪重表現(xiàn)之三:口水多體內(nèi)濕邪過重,還會淹沒五臟六腑,充斥于臟腑經(jīng)絡。五臟化生五液,就會通過五液的形式來排泄,患者就會表現(xiàn)為五液過多?!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汗為心液,鼻涕為肺液,淚為肝液,涎為脾液,唾為腎液。生活中,仔細觀察一下身邊,你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小孩經(jīng)常流很濃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運動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機會越大,這是為什么呢?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虛之后,濕邪內(nèi)盛,非常容易出現(xiàn)五液過多,濕邪過重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調理脾臟才是關鍵,同時兼顧五臟,就能解決問題。 濕邪重表現(xiàn)之四:肥胖許多年輕的女性,體重不斷增加,控制飲食也不能解決問題,借用患者的話說:“喝水都長肉。”“喝水真的能長肉?”當然不是!這長的其實不是肉,是水!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一個小故事:殺年豬的故事。 幾年前的一次春節(jié)回家,正好家里殺年豬,父親請來屠戶,在家里燒8了幾大鍋開水。殺豬、放血、刮毛、破腹……屠戶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母親在一邊嘮叨:“這頭豬長得真快,吃了氨化飼料就是不一樣!”“什么是氨化飼料?”我問父親。父親解釋說,普通的秸稈飼料營養(yǎng)價值很低,但是在密閉條件下,經(jīng)過氨(氨水或尿素)處理,那些與木質素有聯(lián)系的營養(yǎng)物質(如纖維素、半纖維素)就能通過化學反應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進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這樣一來,秸稈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就大大提高了。不過目前這項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而且氨化的過程也很有講究,我們農(nóng)村主要是針對牛吃的稻草進行氨化。父親標準地描述氨化飼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適宜推廣方向?!奥犇惆终f了關于氨化飼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豬飼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豬吃食后常常睡覺,體重增加很快,去年那頭豬養(yǎng)到這個時候也才兩百來斤,今年這頭有三百斤?!蹦赣H一邊看著屠戶褪豬毛,一邊說氨化飼料良的事情。打開豬的腹腔,情況并非想象的那樣,豬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網(wǎng)油上還掛滿了水鈴鐺,看著大大小小的水鈴鐺,父親責備母親:“瞎搞!聽風就是雨,長得快,可長的都是水,有啥用?”母親也非常懊惱,后悔不該在飼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飼料,弄到豬身上了,瞎忙一場??!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個中年女性患者,說自己體重增加得太快,平時飲食已經(jīng)在控制了,但還是感覺喝水都會長胖。切脈后,我發(fā)現(xiàn)患者右尺沉細無力,關部郁塞,這是明顯的脾腎陽虛啊。想想殺年豬時看到的水鈴鐺,再看看患者脹滿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體重不斷增加的原因!人體內(nèi)的水分,大約占到體重的65%,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有密切的關系,當三臟功能異常時,水液在體內(nèi)的代謝就會出現(xiàn)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xiàn)浮腫。許多人長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nèi)停所致。后來在治療肥胖患者時,對于上腹部脹滿的,我習慣運用枳實、白術和木香三味藥;對于小腹脹滿的,則加上附子、小茴香、荷葉;對于下肢沉重、浮腫厲害的,則配伍黃芪、益母草、川芎?;颊叻煤螅芸炀透械捷p松舒服了,體重也下降不少。可見,肥胖癥的治療,除了考慮降脂外,水液代謝異常也是非常多見的。 五行相克的運用,不僅體現(xiàn)在對付濕邪上濕邪如此,那寒邪呢?有些病人經(jīng)??人裕陨允芎?,立即誘發(fā)。有些病人夸張地說,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涼水,就立即咳嗽?;鹉苡?!這樣的病人是因為體內(nèi)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臟就好比天上的太陽,太陽不出來,地上的寒邪是驅散不盡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類疾患,這樣的患者,稍稍接觸涼物,就會開始咳嗽?,F(xiàn)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來分,夏季屬火,這是借大自然的火,來驅散人體內(nèi)的寒。其實,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溫養(yǎng)心陽,讓患者體內(nèi)火力旺盛,自然就不會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療,何須受夏季所限呢?曾經(jīng)有位外地的患者,長期咳嗽,稍稍受涼,病情立即加重,還總感到后背發(fā)涼,到了冬天,手腳冰涼,穿多厚的衣服都沒有用。中藥西藥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后經(jīng)人介紹找到我,切脈時,我發(fā)現(xiàn)他左寸沉遲而微,右寸浮緊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積。綜合各種癥狀,我建議他服用肉桂粥?;颊哌B續(xù)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上好的肉桂一兩,研成極細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細粉5克,加少許白砂糖,調勻。每日早上吃一次,連續(xù)吃10天。 這粥看似簡單,卻能溫通心陽,流通血脈,消散寒邪,對于寒性咳喘療效特別好。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腳發(fā)涼,無論如何都暖和不過來,這種情況也可以服用肉桂粥,連續(xù)服用一段時間,就會大為好轉。這里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火能克寒,對于虛寒型疾病的治療,就是需要補火,而心臟屬火,只要。心臟功能強盛了,人體自然就不會有寒了。有人或許會問,單單一碗肉桂粥,就能將沉寒痼冷治愈?這又是什么道理? 萬病從根治16——煤油燃燒的故事——如何祛寒 小時候家里點煤油燈,每當燈油用完時,我和弟弟都搶著給油燈加油。有一次,在搶著加煤油的時候,不小一心將油瓶打碎了,一瓶煤油潑了一地,弄是弄不起來了,關鍵問題是屋子里滿是煤油味。母親撒上一層草木灰,用掃帚掃了一遍,油少了不少,但被油浸潤的地面,沒法掃干凈。為了防止煤油的繼續(xù)揮發(fā),弄得整個屋子都是煤油味,父親用火柴點燃地上的煤油,很快熊熊大火燃燒了起來,不一會兒就將地上的油燒干凈了,屋子里的煤油味慢慢淡了下來。 多年后學習中醫(yī),讀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時,我便想到小時候地上煤油燃燒的場景?;鹗菍訇柕?,油是屬陰的,沒有油,就無從談火,當一大攤煤油倒在地上的時候,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可以產(chǎn)生熊熊大火。在上一章中,我們談到過肉桂粥,這碗粥,其實就如同地上的一攤煤油,而那幾克肉桂粉,就好似燃燒的火柴,服用肉桂粥之所以能讓身體感到暖和,其實就是粥在肉桂的作用下,產(chǎn)生了大量的熱量,熱量在人體釋放時,自然就不會感到冷了。單吃肉桂粉有沒有效呢?也有效,但是力量很微弱,就好比一根火柴棒產(chǎn)生的熱量一樣,是非常有限的。單吃粥有沒有效呢?那是沒效的,就好比一大攤煤油,沒有火來點燃它,是無法燃燒的。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產(chǎn)生熊熊大火。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常見的中成藥——桂附地黃丸,配方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附子、肉桂兩味藥材。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附子、肉桂是補腎火的,這些大家也都知道。桂附地黃丸既然是補。腎陽,治療腎陽虛衰,為什么還要以六味地黃丸作為基礎方,而不是只用附子、肉桂來補腎火呢?這和煤油燃燒是一個道理,沒有補腎陰的藥作為基礎,只用補腎火的藥物,藥力就無法持久,效果也會很一般。附子、肉桂只是一根燃燒的火柴而已,其實真正的熱量來源在于補腎陰的藥物——六味地黃丸。 萬病從根治17——游山洞的感悟:不同類型失眠的診治 游山洞的感悟小時候喜歡爬山,老家屋后有一個很大的山洞,老人們都稱之為“雞蛋洞”,一次我問太爺,為什么山上的洞稱為“雞蛋洞”?太爺說: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氣炎熱,鎮(zhèn)上收購的雞蛋過不了幾天就變質,無法保存,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山洞里夏天很冷,于是就修了一條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內(nèi)放了很多大缸,專門為雞蛋過夏天準備,于是大家都稱它為“雞蛋洞”,雖然這些年沒用了,但大家叫雞蛋洞習慣了,所以一直稱這個洞為“雞蛋洞”。太爺?shù)脑捵屛宜菩欧切?,為了驗證其真?zhèn)危糠晗奶?,我們常常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nèi)是否很冷。情況的確如太爺所說,夏天雖然洞外天氣炎熱,但只要進入山洞,立即感到?jīng)鲶?。洞很深,站在洞中回頭望,可以看到洞口的絲絲縷縷霧氣。洞頂水汽凝結成水珠,不時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顯得非常潮濕。為了觀察到冬天洞內(nèi)的情形,春節(jié)的時候,正在下大雪,我和弟弟爬上屋后高高的山頭,去看看雞蛋洞是否依舊很冷。情況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們呆在里面一會兒,就感到熱燥,地面以及洞頂都很干燥。太爺說的沒錯,山洞果真是冬暖夏涼!學醫(yī)之后看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一句話“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我一直有些納悶,春夏天氣暖和,為什么還需要養(yǎng)陽?秋冬天氣寒冷,卻要養(yǎng)陰?難道春夏養(yǎng)陽不擔心上火,秋冬養(yǎng)陰不擔心體內(nèi)濕邪加重?回想起小時候游玩山洞時的情形,我對“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解尤為深刻。中醫(yī)講究天人相應,人體和地球是一樣的。夏天雖然人天氣炎熱,但山洞內(nèi)很冷,里面很潮濕;冬天雖然大雪紛紛,但山洞內(nèi)很熱燥。我們?nèi)梭w呢?其實我們的身體和山洞一樣,夏天我們?nèi)梭w陽氣充斥于體表,體內(nèi)陽氣缺乏,也是很潮濕、很陰冷。冬天人體陽氣潛伏于體內(nèi),容易蒸騰陰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內(nèi)經(jīng)上說春夏養(yǎng)陽,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時我們的五臟,養(yǎng)陽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時節(jié)我們的五臟,他們也是出于溫躁當中,養(yǎng)陰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長,生長屬陽,所謂春夏養(yǎng)陽,即養(yǎng)生養(yǎng)長。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yǎng)陽氣為主;陽為陰之根,養(yǎng)春夏之陽即是為了養(yǎng)秋冬之陰。且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nèi),故亦當養(yǎng)其內(nèi)虛之陽。 春季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生”: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春季養(yǎng)生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都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顧護陽氣,注重一個“生”字。 夏季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長”:夏季烈日炎炎,地熱蒸騰,雨水充沛,是自然界萬物繁榮、成實的季節(jié),夏季養(yǎng)生應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顧乎陽氣,注重一個“長”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屬陰,所謂秋冬養(yǎng)陰,即養(yǎng)收養(yǎng)藏。 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于內(nèi)之時,故應以保養(yǎng)陰精為主。陰為陽之基,養(yǎng)秋冬之陰是為了養(yǎng)來年春夏之陽,且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nèi),故當養(yǎng)其內(nèi)虛之陰。 秋季養(yǎng)陰,重在養(yǎng)“收”:秋天暑熱漸消,氣候涼爽干燥,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與收獲之季,故秋季養(yǎng)生,皆以養(yǎng)“收”為要。 冬季養(yǎng)陰,重在養(yǎng)“藏”:冬天氣溫下降,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此時陽氣斂藏,陰液易于內(nèi)虧,蟄蟲尚用冬眠來養(yǎng)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fā)做準備,人類更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故冬季養(yǎng)生應以“藏”為原則,保暖避寒為要法,使陰精潛藏于內(nèi),陽氣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養(yǎng)陰,為什么冬季人們愛吃火鍋呢?火鍋中含有很多辛辣溫燥之物,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這與秋冬養(yǎng)陰知否違背呢?秋冬季節(jié),太陽距離地球較夏季遠,地球上溫度較夏季低,水分蒸發(fā)就少,空氣中濕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們就會感到嘴唇干燥,皮膚干燥,就需要摸護膚品來保養(yǎng)我們的皮膚,不然皮膚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樣?!扒锒B(yǎng)陰”,適當?shù)难a充體內(nèi)的陰份,人就感到不會太干燥,就會舒適一些。 但補陰是不是一定就能達到效果呢?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氣干燥,下幾場雨,下幾場雪,空氣是不是就會濕潤呢?這取決于太陽,如果下了一場雨,隨后陽光很好,空氣中濕度就會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氣溫不升高,空氣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結束時,我們談到“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所以說秋冬養(yǎng)陰的時候,別忘了適當?shù)难a充陽氣,這樣人體陰份才能得到陽氣的蒸騰,才能濡養(yǎng)周身,才會泉源不竭。這樣來理解陰陽,理解補陰與補陽的關系,才會有深度。明白了這些,再來想一想,為什么冬天吃火鍋后人很暖和,皮膚也很濕潤,就很清楚了。因為吃火鍋,喝熱湯的時候,既補充了人體的陰份,也補充了人體的陽氣,陰液在陽氣的溫煦作用下,才能化為氣,濡養(yǎng)周身。這也就是“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但天天吃辛辣味較重的火鍋行不行呢?那是絕對不行的,吃火鍋能夠補陽,吃火鍋的目的是促進補陰,如果天天吃火鍋,反而會傷陰,就會適得其反,導致人體陰虛加重。 同樣,秋冬養(yǎng)陰是不是每天應該多吃吃滋陰的、涼性的食物呢?也是不對的!有些人看了黃帝內(nèi)經(jīng),知道了秋冬養(yǎng)陰,于是每天都吃上幾個雪梨,喝冷飲,涼的酸奶,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寒濕體質。因為陰份得不到陽氣的推動和運化,成了一潭死水,反過來傷人。 上面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們舉個基本的養(yǎng)生常識。有句諺語:“東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說的其實就是夏季吃姜可以養(yǎng)陽,冬季吃蘿卜可以滋陰,這就對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最樸素實踐。但因為冬季寒冷,養(yǎng)陰的同時,還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氣炎熱,養(yǎng)陽的同時,還要防止中暑。只有辯證的認識養(yǎng)陰與養(yǎng)陽的關系,才不會盲目的養(yǎng)陰與養(yǎng)陽。 另外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些人體內(nèi)陽虛陰盛,在夏季時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這時養(yǎng)陽顯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氣干燥,但這些人體內(nèi)陰份并不虧虛,他們不需要過分的養(yǎng)陰,養(yǎng)陰反而會加重體內(nèi)濕邪。有些人人體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時反而需要養(yǎng)陰,防止中暑,養(yǎng)陽就顯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節(jié),需要養(yǎng)陰時,養(yǎng)陰就尤為重要,不然這類病人就會感到特別干燥。 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其氣候狀況也有所不同,距離赤道近的地方,四季都很暖和,這時要注重養(yǎng)陰;相反,距離赤道遠的地方,四季寒冷,就需要養(yǎng)陽,來抵抗寒邪。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是大自然的整體規(guī)律,我們?nèi)祟愴槕@種規(guī)律的同時,也應當根據(jù)個人實際狀況,有所偏重即可。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養(yǎng)生長壽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有真正懂得了這些,再來談養(yǎng)生,談治病,才能活學活用,有的放矢。 陰是死物,陽是動力,是能量,只有陽氣的推動和溫化,陰液才能發(fā)揮作用,只有“陰得陽生”才能泉源不竭,這不僅僅是養(yǎng)生和保健,是一種藝術,是道!人活在天地之間,人體內(nèi)氣機循環(huán)與天地是相通的,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學習,對養(yǎng)生才會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如果你還是不明白為什么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建議你找一個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別去洞內(nèi)看看,體會一下山洞的夏濕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好比站在大地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臟腑之中啊。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對我們?nèi)梭w而言,就好比是一個太極(人體如太極在《醫(yī)間道》中有系統(tǒng)的闡述),白天動而生陽,人體陽氣輸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動的,陽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陽剛之氣。透過陽剛之氣的外在表現(xiàn),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輸布于體表的陽氣,為陰液所化,維持這種狀態(tài)需要消耗體內(nèi)的陰份,陽以陰為基礎,陰以陽為表現(xiàn)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消耗陰份。當動到極限,陰份消耗過度,人就會疲勞,就需要靜下來,需要休息。當人體入靜或者入睡之后,陽氣開始收斂,消耗減少,反過來促進陰份的化生,只有陰份養(yǎng)足了,人體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陽氣。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飯,活上一個星期,而且感覺還不是很壞,但讓一個人整天整夜不睡覺,過不了兩三天,人就會崩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動而生陽,生陽即耗陰,長時間的耗陰,就會陰份枯絕,身體自然就會受不了。明白了這些道理,再看看長期失眠的患者,為什么滿臉皺紋,為什么手掌紋路很亂,這都是陰份虧虛的表現(xiàn),這是患者在想我們展示,由于長期失眠,陽不入陰,陰氣得不到化生,體內(nèi)五臟六腑陰液不足。 那么失眠該如何治療呢?很簡單,引陽入陰,就能治好失眠!如何引陽入陰呢?就需要分析患者為什么陽不入陰了。1、有些患者經(jīng)常心情煩躁,患者體內(nèi)氣機郁滯,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火,擾亂心神,陽氣被排斥于外,就無法入陰了。這樣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熱的藥物配上解郁的藥物,就會有很好的療效。梔子淡豆豉湯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療效。2、有些病人體內(nèi)寒濕較重,陽氣入體后,無法推動大量的寒濕之邪,人就會感到很累,睡覺睡得累,就連做夢也是做很累人的夢;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夢時感覺雙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來,好像一夜沒有睡覺一樣。這樣的患者,需要溫補陽氣,促進陽氣推動陰液的運行,只要陽氣足了,推動有力了,睡覺就感到輕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有些患者屬于陽氣入陰的機制出現(xiàn)了問題,人之三陽為太陽、少陽、陽明。人之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由陽入陰,是由表入里的過程,即由太陽至少陽,由少陽至陽明,由陽明至太陰,由太陰至少陰,由少陰至厥陰,人臥氣血歸于厥陰肝,就是這個道理。 這里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由陽明到太陰的過程,這是有陽轉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障礙,陽氣自然無法入陰,人也就失眠了。陽明指的是什么呢?陽明指的是胃。太陰指的是什么呢?太陰指的是脾?!端貑枴つ嬲{論》中寫道:“胃不和則臥不安”!為什么胃不和會出現(xiàn)臥不安呢?因為陽氣不能經(jīng)過陽明胃,進入到太陰脾,陽不入陰,所以臥不安了!《靈樞》卷十之半夏湯,為《內(nèi)經(jīng)》僅有十方之一,專為不寐而設。原文記載其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為治療不寐之良方,功效顯著。這里面的關鍵藥材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陽轉陰的過程,半夏生長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陽氣正濃之時,正所謂“陽極生陰”,半夏歸于胃經(jīng),稟賦有陽極生陰之氣,是引陽入陰最好的藥材。如果患者肝火較重,陽氣是無法進入厥陰肝的,因為肝火排斥陽氣所致,即使用半夏引陽入陰,也只能使陽氣處于少陰、太陰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比較淺,只有清瀉肝火之后,人體才能深入熟睡。有一味藥材叫夏枯草,此藥于夏季暑氣正濃之時,長夏季節(jié)成熟而枯萎,萬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黃,而此藥獨稟天地之氣,體前枯黃,意喻能將金秋蕭殺之氣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結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陽氣入陰,所以對于陽不入陰、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療效特佳。 |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80.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