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龍 如今的明府城百花洲,青磚小瓦,門樓如畫讓許多老濟南勾起了兒時記憶。明府城漸漸成為濟南一個廣為人知的熱詞,但明府城究竟在哪里,它的沿革如何,恐怕沒幾個人能夠說清楚。 漢筑城,晉定邦,宋設府濟南,因位于濟水之南而得名。 濟水,在現(xiàn)代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了。據(jù)史書記載,這是一條發(fā)源于河南的河流,穿越山東而入渤海,與黃河流向大致平行。濟水的地位在古代十分顯赫,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為四瀆,與五岳相對。周邊許多城市也因濟水得名(濟源、濟南、濟陽、濟寧)??上?自清末黃河泛濫,奪濟水故道入海后,這條歷史名河就被逐漸湮沒,只保留了大清河、小清河。 關于濟南的建城史,史學界流傳著“漢筑城,晉定邦,宋設府,清開埠”的說法。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重現(xiàn)百花洲。 漢筑城,指的是在西漢時,濟南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劃名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最初,統(tǒng)治者在歷山之下,設置了濟南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又以濟南郡置濟南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 晉定邦,指的是在西晉時,濟南郡治移至歷城縣,也就是現(xiàn)在濟南市區(qū)。此舉確定了濟南的基本輪廓。原本的濟南郡治是在東平陵,也就是現(xiàn)在章丘市的平陵城。東漢末年,曹操出任濟南相,就在這里辦公。西晉時,五胡亂中原,爆發(fā)了“永嘉之亂”,原郡所因匈奴大舉南侵而逐步荒廢,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濟南郡遷到歷城縣辦公,至今已有1700多年。 宋設府,指的是,在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原齊州升為濟南府,治所設歷城,此為府治之始。齊州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濟南在隋唐時候的名字,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即由此詩句演化而來。詩中“齊州”本指中國,清代人因濟南古稱齊州,便借用該詩句描繪濟南的山景。北宋時,全國的一級行政區(qū)劃為路,路下設府、州,府、州下設縣,府與州平級,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全國僅有府10余個,而州有200多。宋代的濟南府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qū)之一。 20世紀30年代,日本明信片上的濟南市全景。 在濟南建城史上,除了漢、晉、宋三個重要的節(jié)點外,還有一個朝代不能忽視,那就是金朝。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jié)铣蔀橹匾柠}運集散地,對后世本地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xiāng)。文學家元好問曾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 值得注意的是,濟南那時候并不是山東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山東地區(qū)的概念,形成于金代。金人設置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后來濟南因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經濟發(fā)達、文化昌盛,取代了益都和東平,成為明朝新成立的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濟南遂成山東首府,延續(xù)至今。 明府城的輝煌氣象自濟南成為省城之后,氣象不同往日。主要體現(xiàn)在轄區(qū)和府城規(guī)格上。 轄區(qū)方面,明代濟南府的范圍要比現(xiàn)在大很多,濟南府下設4州26縣,如今的泰安、萊蕪、德州、濱州的大部分都歸濟南管轄。 府城規(guī)格方面,作為山東省會,齊魯六府之首,濟南府城的規(guī)格遠超歷史上的漢歷城縣城、晉濟南郡城、唐齊州城和宋代濟南府城,與同省經濟發(fā)達的東昌府相比,也不遑多讓。 在明朝之前,濟南的城墻是土城墻。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政府對濟南城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將原來的土城墻變成了磚城墻。并將其加固加厚,這就是明府城修建的開端。 當時修建的濟南城,周長12里48丈,高3丈2尺,換成現(xiàn)在的計量方式,濟南城墻周圍7160米、高近11米、闊約17米,池闊16余米、深10米。城上有垛口3350個,還設有角樓、敵臺、炮樓數(shù)座。在冷兵器時代,這種高大厚實的城防堪稱“固若金湯”。 清末,德文明信片上大明湖北極廟(圖中說明誤作李公祠)。 府城中共有四門,其中東門叫做齊川門,在今天的東關大街一帶;西門叫濼源門,在今泉城路西口;北門為匯波門,就是今天大明湖公園內的匯波樓;南門叫舜田門,在今天泉城廣場附近。其中,南門居中,北門偏東,東門偏北、西門偏南,俗稱四門不對,這在風水學上有聚財納氣的作用,老濟南有句諺語叫做“四門不對出王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四門中,北門作為水門,是不通行的,其余三門分別修有甕城,有駐軍看守。 這四大城門環(huán)繞的區(qū)域,就是我們所說的明府城。 可以說,經過明朝的這次大規(guī)模整修,濟南城的格局大致確定,直到清末才又多出了商埠區(qū)。 新建的濟南城,包容大明湖、巨大的德王府和省、府、縣三級政府,以及軍衛(wèi)、倉廒與廟宇、商店、民居等,在當時省會中是規(guī)模較大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