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方臨床模擬練習(xí)-每日一案(第323期)中醫(yī)思維 今天 梁某,男,28歲。 患者病流行性乙型腦炎已有6日,發(fā)熱,體溫40.3℃,腹?jié)M微硬,噦聲連續(xù),目赤不閉,無汗,手足妄動,煩躁不寧,有欲狂之勢,神昏譫語,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純青黑水。舌苔穢膩,色不老黃,脈沉數(shù)有力。 處方:██。 服藥后,諸證豁然,再以他藥調(diào)理而愈。 答案下期公布 廣告傷寒論、注解傷寒論作者:葉磊,張慶凱,周鴻飛 京東 上期答案:白虎湯加味(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朱某某,男,25歲,1986年12月5日診。 患者手足、鼻部汗出溱溱已達八年之久。身無汗,寐則汗收、寤則汗出,不分四季。近二年來,汗癥更甚,特別是握筆書寫,轉(zhuǎn)瞬間紙即透濕,不堪言。 多方治療,乏效。檢視前方,不外益氣斂汗,調(diào)養(yǎng)心神之品。 刻下:舌質(zhì)淡,苔薄黃,脈弦緩。余先處桂枝湯,不效;次擬單方木通、紅棗,亦不效;再予補中益氣湯合牡蠣散,更無小效。 乃持脈沉思: 1.患者雖自汗年久,然其語聲洪亮,身體壯實,雙目炯炯有神,其脈按之良久,亦覺弦緩有力,遂認定本證是實證,而非虛證。 2.脾主四肢,鼻為肺之竅、胃經(jīng)之所過,患者獨以手足、鼻部自汗不止,余處無汗,其病位當(dāng)在肺、脾(包括胃)兩臟·前已采用溫補脾肺之法,無效,今宜從清泄入手。 3. 《傷寒論》224條說:“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力仲師既有明訓(xùn),方中膏、知又為清泄肺胃之品,甚是對癥,當(dāng)用之。然恐大寒大涼之品,易敗脾胃,遂于原方中加一味黃芪,既能益氣固衛(wèi),又防寒涼敗胃。 旋擬下方:生石膏45克,知母、懷山藥各1 8克,炙甘草6克,生黃芪30克。服3劑,手足、鼻部自汗較前稍減。 又按前方服6劑后,汗出較前明顯減少,但增大便稀溏。酌減膏、知藥量,加陳皮6克、桑葉9克,續(xù)服本方1 5劑后,幾年痼疾,競蕩然無存矣。 (林家坤醫(yī)案) 原文復(fù)習(xí)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發(fā)汗則譫語,遺尿。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