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有書法理論記載以來,古人就把書法中的'筋骨肉血'作為根本在一直提倡著,因為在他們的眼里,只有有了'筋骨肉血'的作品,才會是有生命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在文人的眼里,書法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好的作品是健康的,是有活力的。 古人對書法生命的看法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提出了書法的'筋'、'骨'、'肉'的說法:
張懷瓘在《書斷》中也記載了三國時期書法家衛(wèi)瓘關于筋骨肉的一些論述:
到了宋代,蘇東坡又在筋骨肉的基礎上,增加了血、氣、神: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書法的描述,由物質(zhì)組成的筋骨肉,開始上升到精神組成的神、氣、血,當然,這里的血,是指血氣。由筋、骨、肉和神、氣、血共同組成了一個個生命體,是把人的生命與書法的生命看作是同等重要,這是對書法生命認識的一個進步。 唐太宗李世民在《指意》中也提到了神的問題:
這里的'神'是指書者的意識狀態(tài);'精魄'是指精神,'心'是指書者的情緒;'氣'是書者的呼吸,而這種呼吸又與人的內(nèi)心情緒密切相關,'沖和之氣'是指一種恬靜的情緒。因此可以歸納為:'神、心、氣'都是指人的心理現(xiàn)象,這種心理活動要求在書寫時必須要添加人的某些內(nèi)心感受,這也就是所謂有的書法中的情感問題。 古人為什么要把書法當作生命來看待?書法既然是一種生命,那么,它就有筋骨肉、神氣血,并且這些生命的因子都是相互依附、相互生機的,如果沒有了骨,肉則無從依附,如果缺少了神,則生合是不健康的,是一種病態(tài),只有氣足了,生命力才會強大。 書法中的點畫可以上生命中的肢體,是其精神存在,而字的結構形體則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狀態(tài)。清初畫家笪重光在《書筏》中說到:
這就形象地把字的點畫所表現(xiàn)出的書法精氣神說得十分到位,讓人一看就很明白,而這種說法,也正是從生命的角度來闡述的。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書概》對書法的筋骨進行了描述:
書法中想要表現(xiàn)出人所具有的某些功能,就要類似于點畫、結體給人帶來的一些感受性的因素,如遒勁有力就是說書法中的骨力要足,有些字有很強的張力,則要用筋力來實現(xiàn)'含忍之力',當然,劉熙載在這里也指出了表現(xiàn)筋骨的實現(xiàn)方法,這就是指和腕的使用技巧問題。 有生命體的事物,就要按照生命來對待,如果說人的生命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那么書法中的生命則是由點畫、結構和意境來表現(xiàn)的。古人之所以一直在強調(diào)書法生命的屬性,其主要原因就是提倡人們在書寫時,要盡量來滿足生命完成的過程,如果點畫中缺少了筋骨,那么,這個字就顯得病態(tài),至少不能說是生命的完整性,另外,通過神、氣、血來實現(xiàn)它的精神狀態(tài),也就相當于人的靈魂一樣。因此,書法中的筋骨肉與神氣血是構成完整生命狀態(tài),二者之間相互依附,只有肉體而無靈魂,或只有靈魂沒有肉體,都是不完整的。 書法生命體的實現(xiàn)方法像人的生命一樣,書法的生命也是由物質(zhì)和精神兩種屬性共同來組成的,古人在揭示書法生命的時候,通過人體生命的對比,劃分出了兩個層面,一方面是由技法的能力來完成,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人的修養(yǎng)、見識、情感來實現(xiàn),有了這些分類,則可以沿著這樣的路徑一步一步地去實現(xiàn)它。 正如前面清初畫家笪重光說的一樣,包世臣也在《藝舟雙楫》中指出了筋骨肉的實現(xiàn)技巧與方法:
這就明確地指出了筋骨肉血是如何構成的,也是書畫家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如何用筆、用毫,怎樣在書寫時用水、用墨,他這種認識雖然只是最為基礎的要求,但把書法生命所需要的基本單元表達出來了。 清代學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里雖然表達了與包氏不同的主張,但道出了書寫時的技巧問題,是書畫家必須要掌握的方法。
朱履貞承認筋骨來自于人的臂體,血肉出自水墨,并且認為筋骨是書法的主要構成要素,而水墨需要用心調(diào)試。當然,這些方法技巧同樣是對書畫家們的最基礎的要求。 關于書法中的精氣血,古人也多有論述,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這方面的論述更加完備,尤其是北宋以來,以蘇東坡為核心的文人士族們都對此提出了更多的看法和主張。 唐人張懷瓘在《文字論》中先于宋人表達了筋骨之外的思想:
他認為筋骨的外在的形,而神情則是內(nèi)在的美,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至于如何實現(xiàn),北宋蘇東坡等人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這是蘇東坡在《書黃子思詩集后》中的一段題跋語。他認為,書法之所以有意韻之態(tài),主要是'筆畫之外'的功夫。蘇東坡最提倡人們注重'筆畫之外'能力的培養(yǎng),他認為這是書法意境美和審美趣味的需要,而這種能力則是由人的學養(yǎng)和修養(yǎng)而來的。北宋學者宋昭玘在《樂靜集》中記錄了這么一段文字:
這是借用蘇東坡對寫字書法的一個見解,甚至是秘訣之法,這里'識淺'、'見狹'都是指學養(yǎng)的問題,而'學不足'是指書法的技法層面,可見學養(yǎng)問題在此占了三成之二,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學養(yǎng),見識,必須通過讀書來獲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人所提倡的,也是書畫家修養(yǎng)所必須要具備的。正如蘇東坡'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道出了書畫家讀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結語古人在研究探討書法的過程中,是經(jīng)過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歷史事實,盡管技法和精神都非常重要,二者相互依附,相輔相成,但在學習中如果能有效地把握好它們之間關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才會使學習更為科學,效果更加明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