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在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成為真正的人以后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終觀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位體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認識,“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而古漢語中對“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總結來看有5層意思,分別是: 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指點、教授,傳授知識技能、使,令,讓等 可以說,“教”其實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一詞的含義; 古漢語中的“育”也有三層意思: 生育;養(yǎng),撫養(yǎng);培養(yǎng)。 由此可見,“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達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育”“培養(yǎng)”這層意思。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已經是非常狹義的了,只相當于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學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只履行“教”的義務,“育”這件事往往是留給家庭來做,或者是學生為老師的日常影響,所以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不斷成熟和發(fā)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來看看西方研究教育的大家們又是怎么看待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的呢? 赫爾巴特的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盧梭個人本位論: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fā),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發(fā)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 斯賓塞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