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縣木塔之結構定性分析 結 22 班 江中華 2002010385 一、 背景知識 山西應縣木塔建于公元 1056 年、現(xiàn)高為 65.86 米、塔底直徑以木柱外接圓計算為 33.15 米,平面呈八角形,有明層五層及明層間設平座層(暗層)四層,實際上是九層高聳木 結構建筑。塔身全部用木材建造,各層均設內外兩槽。在各層內外槽均有 8 個弦面,以柱、 柱間疊枋和斗拱形成弦向平面構架,在角柱處交匯。在內外槽的徑向,以內柱、外柱和梁栿 及斗拱組成空間構架,內槽內供奉佛像,外檐柱內為游人空間。它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年代最 早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唯一木結構樓閣式寶塔。1961 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 右圖就是應縣木塔的實體照片,可以看出 有以下建筑特點: 二層以上各層均以斗拱挑出平座并設置欄 桿供人登臨憑欄遠眺,塔身逐層向內遞收,上 部高達十余米的相輪鐵剎聳立,造型優(yōu)美,輪 廓線變化富于韻律感,塔身雄壯巍峨,挺拔向 上,穩(wěn)如泰山,正如古人賦詩贊曰: 遠觀擎天柱,近似百尺蓮。 二、塔的結構定性分析 中國的塔不在少數(shù),但是能夠流傳上千年 而依舊巍然挺立的并不多,而像應縣木塔這樣 有特色的更是寥寥無幾,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 來者了。要想知道為什么唯獨此塔能夠經(jīng)歷住 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地震、雷電、兵事而不倒,這里面的確有不少偶然的因素在里面,但更 多的是反映了事物必然性的原理,因此不可不從其內部結構去進行探究。 塔屬于高聳建筑物,對于高聳建筑物常常需要以下問題得到解決方能流芳百世: z 沉降; z 結構抗震; z 抗水平荷載的能力。 下面分別對塔的這些問題一一進行探究。 1.沉降 對于高聳建筑物,沉降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因為它上部荷載大,截面小,對地基的承 載力要求就高,為了防止出現(xiàn)沉降差,對地基土的均勻性要求也高。著名的比薩斜塔之所以 會在尚未建完時就明顯的有大傾斜,就是地基土承載力不夠,最關鍵的是承載力不均勻。 現(xiàn)代也有不少大型或高層建筑發(fā)生整體變形或大規(guī)模損壞,大多由于地基選擇、處理不 當或基礎達不到設計施工需求,導致地基或基礎失效,從而發(fā)生不均勻沉陷、變形而造成,應 該讓我們引以為戒。 要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要么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要么減輕結構本身的自重。對于應縣 木塔而言,前輩建筑師們既對地基做了適當?shù)奶幚?,如用灰土夯實作為墊層,同時在減輕結 1構的自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使用木料作為結構主體。我們都知道木材的特點是輕質高強(相 對石料,混凝土而言),密度比水還小,用在塔的建造上是古代最適合的材料。通過大致估 算可知,相比之下,同樣規(guī)模的木結構塔和磚石結構的塔,前者的質量不到后者的 1/5,這 樣就意味著在相同的地基土承載力時,木結構塔的高度是磚石結構塔的高度的 5 倍以上(不 考慮穩(wěn)定性等其他要求)。 曾經(jīng)作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中的主體雷 峰塔是典型的磚石砌成的。(如圖) 同樣是塔,可以看出,應縣木塔和雷峰塔存在著巨大的 差別。磚石結構自重大,塔的高度嚴重受限,而且體型顯得 笨重,古樸。古代流傳下來的磚石結構的塔少之又少,原因 在于這種塔結構松散,整體性差,于抗震非常不利。 應縣木塔的沉降控制相當好,也沒有出現(xiàn)很明顯的沉降 不均勻現(xiàn)象,這主要是由于該塔結構對稱,質量分布均勻, 加上地基土質均勻,足夠抵抗上部基礎傳來的荷載效應。 2.結構抗震 木結構的抗震性能類似于鋼結構,雖然吸收地震能的能力稍有不足,但是由于材料本身 輕盈,綜合抗震效應反而遠遠高于鋼結構。據(jù)資料記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山西地震頻 繁,震源淺,震害大,磚石結構的塔根本無法逃脫被震壞的厄運,但是應縣木塔一次次的證 實了自己的抗震性能。 應縣木塔的優(yōu)良抗震一方面是來自于木材自身質量輕,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木構件之間的 連接大多為隼接,類似于后來的鉚接,這樣的連接可以看成是塑性連接,在外力作用下可以 有相當大的變形而不破壞。另外在應縣木塔建成后不久,經(jīng)過一次地震的考驗之后在內槽加 上了許多斜撐,大大的加大了結構的整體剛度。 另外,應先木塔外面看上去是 5 層,實際上在層與層之間還有暗層,也就是實際上有 9 層,這樣就大大的增加了結構水平方向的剛度,同時增加了豎直方向的穩(wěn)定性(由歐拉公式 2 2 F EI ( l) Pcr = π μ 知,計算長度減少了,臨界荷載得到提高),雖然一般對于這種非現(xiàn)代 高聳數(shù)百米的塔而言不需要考慮其在豎向荷載下的穩(wěn)定性。 應縣木塔不同于一般木塔的另外一點是其內筒的設計。 隋唐時期,人民建造塔,多數(shù)是在內部立直桿,和外面的外檐柱圈形成一個整體,這樣 一方面便于施工,也增加了整體抗傾覆能力,如下圖。 2設計示意圖(右為應縣木塔) 外檐柱 內圈柱 直桿 外檐柱 應縣木塔在內部的設計上作出了 重大的改進:將里面設計成一個柱圈, 這樣內部的支點由原來的一個點變成 一個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內圈柱內部 的空間供放佛像,內圈柱和外檐柱之 間供人使用,所以并不影響空間的使 用;另一方面,顯然這樣改進使得結 構的整體剛度更大,抗傾覆能力也更 強。這一設計理念和現(xiàn)在高層、超高 層建筑中的內部核心筒的設計理念極 為相似,也許內部核心筒的靈感來源 即在此。 3.抗水平荷載的能力 對于高聳建筑物,地震作用應該 和此處所謂的水平荷載分開討論,原 因很簡單:一座結構也許其壽命期內 不會遇到地震,但是水平荷載,尤其 是對于高聳結構,時刻都在承受。 水平荷載當然主要指風荷載,影 響風荷載的因素主要有結構的高度, 迎風面積,以及迎風面的形狀。此處 主要討論迎風面的形狀問題。 山西應縣主要受雁北平原的風的 常年吹刮,而風的水平作用對高聳結 構非常不利,尤其是結構本身重量比 較輕時。由于塔身比較狹長,在樓板 處結構的剛度相對要大許多,因此在 受水平荷載時豎向的柱子會產(chǎn)生比較 大的剪力,而木結構柱子間為了滿足 使用空間的要求很少使用斜撐,這樣 34 就給結構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對于內部只有一根豎直桿的一般木塔而言,水平抗剪能力更 弱很有可能在強勁的風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過大的水平位移,影響使用。對于木結構而言,柱子 的垂直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柱子基本都是只受軸力,一旦出現(xiàn)偏差就會產(chǎn)生水平內力, 結果是加劇了水平位移的產(chǎn)生,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大了水平方向的分力。當然對于木結構而 言,前面提到,其塑性較大,未必就會產(chǎn)生結構破壞,但是影響正常使用。 而應縣木塔內部的圈柱大大增加了豎直方向的整體剛度,從而使得剪力問題大大的減 輕,柱子基本上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受軸向的力,不容易產(chǎn)生水平方向位移。 三、總結 應縣木塔的建造處處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匠師們的智慧之光,以上只是從結構上定性的分析 了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從建筑的眼光看,此塔有更多的閃光點。建筑體例的開創(chuàng),需要的是 對基本力學概念的很好把握,以及創(chuàng)新的思維,正如該塔內部結構形式的改進。對于中國木 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傳力構件——斗拱,在應縣木塔上也應用得非常恰當。一方面,斗拱的應 用使得塔的每一層重檐可以形成極其優(yōu)美的外挑,這中建造手法在中國古建筑里面非常的常 見。斗拱的傳力本質實際上是通過過渡,將大面積的荷載可靠的“收縮”到梁或者柱子上來。 雖然這種所謂的“收縮”看似一個不穩(wěn)定的平衡,上大下小,實際上了解斗拱真正的構造就 明白,層層的展開,橫縱的相互咬合,相互限制,使得他們(斗拱的構件組成)緊緊的形成 一體,而且拆的程序必須合安裝時完全相反才有可能將其拆開。斗拱是中國人的驕傲,是中 國古建筑所特有的。 學習體會 結構力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這句話我直到本科階段的結構力學基礎教程上完后才 領悟到。從開始的結構組成分析,到靜定結構,影響線,再到超靜定結構,最后是所謂的結 構矩陣分析和結構動力學。以上整個學習過程中總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實際上當我們明白 了結構的組成分析后,已經(jīng)學會了大半,后面的一些內容無非是一些比較次要的補充而已, 當然除了后面的結構動力學,里面還是有些新的東西。但是當這些都學完后,又總是覺得前 面還缺點什么,總是覺得學得不踏實,心里沒底。直到再上定性結構力學,才明白前面還缺 少什么:就是這種概念的點撥。的確,很多師兄師姐說的很對,定性結構力學這門課,教會 了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后面的本質,或者叫原理吧,這是一種真正的能力,是全局把握的能 力,讓人很自然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感覺,眼光開闊了許多,甚至讓人有回去再體味一遍原來 的結構力學內容的沖動。原來和結構力學之間感覺存在的迷霧,全部被打開了。也許很多年 后,我們不會再記得力法位移法的計算公式,但是我想,這種對結構概念的真正把握,是受 用終生的。 一千個人學定性結構力學,就會有一千種感受和收獲。我覺得,定性結構力學是極少數(shù) 讓人聽得酣暢淋漓的課之一。很奇怪,當時聽袁老師代的英文結構力學,也是有這種感覺, 覺得很多本質的東西被點到了,正是“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 教師點評: 文章作得很下功夫,很認真,文筆流暢,思路明晰,道理樸素。 “一千個人學定性結構力學,就會有一千種感受和收獲。”有同感。定性分析千差萬別, 因人而異,很難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和模式。但是,值得探究的是:隱其背后的,是否可以 提煉出幾個最基本要素呢?如:約束,平衡,… 探究 ing … |
|
|
來自: 劉雨c5huv0sth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