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篇承接(《道德經》為什么說“大道廢,有仁義”?)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經文:智慧出,有大偽。此句經文深挖了智慧背后的根源和后果。智慧的根源就是機心。智慧的后果就是想超越他人,站在他人之上,做人上人,甚至最后傷害他人。 戰(zhàn)國時代是智慧并出的時代,縱橫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一席話可以從士登之相位,掌握國家命運。蘇秦張儀是最著名的智慧之士,人人稱贊他們,爭相模仿。 韓非子專門研究說術,作《說難》。說術專門鉆研人主的特殊心理和世人的一般心理,說術可以導致世俗的大成功,但韓非子發(fā)現人主都有逆鱗,什么時候觸動他的逆鱗是最難知道的。一旦觸動人主的逆鱗就會導致殺身之禍。 老子提前預測了縱橫家智慧競賽的時代到來,所以說“智慧出,有大偽”。世人都一邊倒的贊美智慧,只有老子一人知道智慧背后的動機和嚴重的后果。 莊子生動的說了一個灌園老人與子貢的故事:子貢看見一個灌園老人從地面挖了一條通往井底的斜坡,然后費力的抱著一個水罐從井底取水來灌溉菜園,效率很低。子貢好心告訴了一個利用桔槔取水的高效率的方法。 灌園老人卻回答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strong> 我?guī)煾父嬖V我:發(fā)明機械必然引導人處事上下功夫,處事上下功夫必然觸發(fā)人的機心(心計)。一旦有了心計,人天生的純潔無暇的心就被染污,于是心神永不安定。心神永不安定,則永遠不能領會大道了。這個損失誰來彌補啊? 最后老人說:“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我不是不知道桔槔取水效率高,我怕失去自己純潔無暇的心,所以羞而不為。子貢聽了老人的回答,臉色大變,轉頭就跑,跑了三十里心情才平復下來(《莊子·天地》)。老子課堂上肯定說了類似的故事。 四十八章經文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智慧出是為學日益的方法,不是為道日損的方法,智慧與為道是二條路,不是同一條路。 第六十五章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被某些不理解的文化人稱為“反智主義”和“愚民思想”,此章、第十九章、第三章和第六十五章給這類文化人提供了某種“證據”。這是對于人類的大腦結構不夠理解。 老子反對的是人的智慧這類淺思維,即莊子的機心,而提倡的是人的深思維。 人的大腦結構有淺思維和深思維之分,弗洛伊德《夢的解釋》解釋了意識背后的潛意識的存在,老子揭示了深思維的存在。淺思維對應的是智慧,深思維對應的是大智慧。這是智慧和大智慧的對比,而不是反智主義和愚民思想,恰恰相反,老子是要把人的智慧潛力發(fā)掘徹底。 人不需要心計,而需要真誠。心計出于智慧,真誠出于大智慧。很多人以欺侮老實人作為自己人生的驕傲,生意上算計商業(yè)伙伴,欺騙消費者,這些人都是因為“智慧出,有大偽”。 老子過去已經2500多年,但誠信問題依然嚴重,不是商人沒有智慧,而是沒有大智慧。見道的是深思維,是大智慧。一個真誠的人是見道的人,見道才有大智慧。欺騙見道的人是商人的邪惡(大偽),應該羞愧萬分。 人應該開發(fā)自己的心計這種智慧,還是應該開發(fā)真誠這種大智慧?這是不言而喻的。人應該與真誠的人做朋友,遠離虛情假意的心計之徒,這就是灌園老人說法的內涵。《心經》說:“無智亦無得”,與老子“智慧出,有大偽”意義相同。 佛教把大智慧稱為般若智慧,不同于世俗智慧。世俗智慧能夠戰(zhàn)勝他人,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能超越生死。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戰(zhàn)勝自我,超越生死。 很多學人一看到“智慧出,有大偽”,心頭一驚,就把此句刪掉?!冻啞袄献印薄肪褪侨绱耍`導后學,甚為惋惜。這是老子的棒喝,不可輕易放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