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清 趙之謙 異魚圖 
紙本,設(shè)色,縱35.4cm,橫222.5cm 私人收藏 趙之謙的《異魚圖》,畫各種趙之謙以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海中生物,計有沙噀、章拒、錦魟、海豨、劍鯊、鬼蟹、虎蟹、馬鞭魚、琴蝦、竹夾魚、胡闌、骰子魚、燕魟,共計15種。 此圖為晚清畫苑奇葩,構(gòu)圖豐富和諧,異魚15種雖參差向背,大小各異,卻能疏密交錯,繁而不亂,筆筆相生、物物相需,有一氣呵成之勢。造型準確生動,小者如馬鞭魚,大者如海豨,繁者如八足章魚,均取象寫意,極富生氣。而鬼蟹、琴蝦等最小者,繪者亦能準確生動地隨筆而出,現(xiàn)其肥美鮮活之態(tài)。 圖設(shè)色清雅明凈,其中沙噀、錦魟等以深淺赭石以沒骨疊色漬染而成,濃淡深淺,曲盡其妙。而海豨、燕魟則以水墨皴擦烘染之法成之,層次分明,極具質(zhì)感。此圖所畫異魚,不論大小,其下必有考證題識,所書小中見大,精氣內(nèi)斂,頗具金石氣,此題既為廣見聞,資考訂,足備一方物產(chǎn)之資料,也是書畫相合聯(lián)通此卷全局的重要紐帶。 引首: 異魚圖。題識:圖異魚非好異也,他魚不待圖也。撝叔少穎悟,長多能,近大肆力于經(jīng)世之學,圖繢其余事,然此卷足備一方物產(chǎn),非尋常寫生可比,方今圣人在上,中外一家,涉重洋如履平地,使得盡有。撝尗者,隨所見而悉圖之,將以廣見聞、資考訂,不更快乎哉!同治二年春暮,績溪胡澍題端并記,時同客都下。鈐?。轰?、 安定。 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212清 改琦 柳蔭逸趣圖 
紙本,設(shè)色,縱28.5cm,橫116.9cm 旅順博物館藏 仕女畫是我國傳統(tǒng)人物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塑造優(yōu)美動人的女性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傳達特定的藝術(shù)旨趣和審美觀念。其成熟于隋唐,歷經(jīng)五代、兩宋的發(fā)展以及元明清的消長,最終形成藝術(shù)風格多樣、仕女類型豐富的獨立畫科,從六朝的秀骨清像、唐代的豐腴華麗,到宋代的端嚴秀美,以及明清的纖弱清瘦,可謂歷越千秋,綿延不絕。此幅改琦的《柳蔭逸趣圖》,就是古代仕女畫中的精品。 改琦的繪畫宗法華喦,喜用蘭葉描。圖中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chuàng)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 改琦(1773—1828),字伯蘊,號香白,又號七薌,別號玉壺外史。其祖先西域人,家松江(今屬上海市)。工人物、佛像、仕女,筆意秀逸。山水、花草、蘭竹小品,師前人而又獨具面貌。傳世作品有《錢東像》、《元機詩意圖》、《宮娥梳髻圖》、《靚妝倚石圖》等。 213清 沈宗騫 西塞山莊第二圖 
紙本,墨筆,縱27cm,橫285cm 旅順博物館藏 作者曾于乾隆丙戍年為壽泉太守繪《西塞山莊圖》,此為第二圖。是圖用筆清雅,構(gòu)圖大氣,意境深遠,重巒疊嶂,江河遼闊,氣勢磅礴。圖中有作者題記,述作此圖之緣由。 沈宗騫,清代乾嘉(1736—1820)時人。字熙遠,號芥舟,又號研灣老圃,浙江烏程 (今湖州)庠生。早歲能書、畫,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具古人神致魄力。嘗見賞于曹地山、錢辛楣諸人。畫山水、人物、傳神,無不精妙。有淳化閣石刻。著《芥舟學畫編》,痛斥俗學,闡揚正法,足為畫道指南。生平杰作《漢宮春曉》、《萬竿煙雨》二圖,為賞鑒家所寶,有神品之目。 214清 梅清 杏花春雨圖卷 
紙本,設(shè)色,尺寸不詳,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 杏花春雨是云龍山的一處自然風景,云龍山西麓延綿十里,杏林滿坡,與湖岸桃柳相映,構(gòu)成一幅報春圖。此畫風格清俊高逸,、山巒云煙變幻莫測。河流兩旁,桃紅柳綠,春意盎然,堪為妙品。 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 215清 梅清 石室圖 
紙本,墨筆,縱27cm,橫131cm 私人收藏 在清初黃山派畫家中,梅清是特別突出的一個。他的山水多出寫生,構(gòu)圖極為奇險,石濤早年曾受他影響,近人張大千亦極力學之,故頗為世人所重。 此圖以細勁盤郁之筆寫瞿硎山色,簡約清遠,山勢峻奇,洞壑幽深,遠峰如筍,從深谷直插天際。筆墨極為洗煉,境界卻異常悠遠,淡宕清遠之氣沁人心脾。后有同時文人方亨咸行書詩,其書卷氣息與瞿山畫筆可稱同調(diào)。 題識:瞿硎先生衣鹿裘,坐石室,事具晉書,今遺跡見存。而石門天成,尤稱奇絕。圖以我法,不知堪與伏君贊作敵否?瞿山清。鈐?。忽捻适抑腥?、淵公、瞿硎。 216清 梅清 層巒疊嶂圖 
紙本,水墨,縱28cm,橫137cm 私人收藏 圖繪景象奇?zhèn)サ纳酱ㄖ?,水墨畫圓柱形險峰層巒疊嶂,山壁陡峭,氣勢雄偉。山上蒼松挺拔,意境空曠。此圖工中帶寫,老筆紛披,墨韻樂然。山巒用淡墨皴染,濃墨點苔,山脊清麗而富有凹凸的立體感。 題識:癸丑中夏,寫為南羹詞學,瞿山清。鈐?。好非逯 Ⅵ纳?。吳東發(fā)題引首。 217清 董誥 樂園圖 
紙本,設(shè)色,縱30.8厘米,橫522.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亭臺樓閣,湖光山色。畫面中部松竹雜樹并茂,錯落有致。近處疊疊山泉流入平湖,亭臺樓閣、屋舍廟宇布于山中。整個畫面湖光、山色、溪流交互輝映。山石作牛毛皴,以青綠色皴擦,濃綠點苔,色澤滋潤、明潔。叢樹用點葉法,色彩多樣,濃淡分明。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董邦達長子,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明年成進士,殿試各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為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xié)修,武英殿篡修。散館后,改任編修。擅書畫,工詩文。書法宗王羲之、王獻之,遒勁疏爽。與張照、汪由敦等為“館閣體”代表書家。山水秉承家學,融合“婁東”、“虞山”兩家法,屬宮廷中的“詞臣畫”。 218清 石海 九如圖卷 
絹本,設(shè)色,縱28.3cm,橫23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無背景,只繪了9塊獨立的太湖石。每塊太湖石側(cè)皆鈐有一方畫家的自刻印,其中有“一日三秋”、“有益”、“一月四十五日”、“百忍”、“此中有真意”、“今雨”、“石?!钡?,另有一方畫押。石頭設(shè)色濃麗,形態(tài)各異。畫家用筆兼工帶寫,收放自如。九塊石頭寓意“九如”,此語出自《詩經(jīng)·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贝嗽娺B用九個“如”字祝頌福壽綿長,由此推測此圖當系專為某人祝壽而作。 本幅自識“乾隆辛未嘉平月石海寫?!毕骡j“石?!卑孜挠?。乾隆辛未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 石海(1696-1775年以后),字星源,清代滿洲鑲白旗人。擅山水、花卉,筆致清秀,長于臨摹。年七十余猶能作工細筆墨。 219清 陳卓 天壇勒騎圖 冶麓幽棲圖卷 
紙本,設(shè)色,縱30.5cm,橫147.5cm,15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卓的樓閣畫作品有青綠與淺絳兩種風格,前者用于描繪仙山樓閣,后者多寫實景。此卷描繪前朝舊都,一幅表現(xiàn)明代天壇,一幅繪從清涼山鳥瞰金陵城,畫作題材表達了畫家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全圖將樓閣繪畫與文人淺絳山水有機地結(jié)合,意境清幽冷寂。建筑形象基本為徒手繪制,既不失界筆樓閣的準確細膩,又兼有文人的意筆之氣,表現(xiàn)了畫家高超的寫實能力。這幅畫是研究天壇建筑的原始形態(tài)和清初金陵城貌的實證。 展開《天壇勒騎圖》畫卷,但見大地平緩,芳草青青;秦淮河水清澈幽碧,一座三孔拱橋橫跨兩岸;行人肩挑重擔,匆匆行走,一路上翠柳依依,春風拂面,郊野風光宜人。臨近昔日皇家圣地天壇,重檐翹角的三拱朱門緊閉,門前兩座牌坊巍然聳立;天壇周遭紅墻環(huán)筑,內(nèi)外松柏錯落掩映,煙霧彌漫繚繞,顯得格外寂靜。具有象征意義的明代南京城墻,在卷尾依稀可見。圖畫之外的祭壇殿閣,想象當中似乎仍舊呈現(xiàn)出莊重森嚴的肅穆氣魄。天壇門前還有一人正在騎馬獨自奔馳,該圖卷因此得名。 冶山位于六朝古都金陵城西側(cè),南瀕運瀆,乃南京歷史人文的一張?zhí)厣?。展開《冶麓幽棲圖》可見,整座冶山巍然屹立于畫卷中央,規(guī)模宏大的朝天宮依勢山陽而建,從宮門、神君殿、三清殿直至山頂玉皇閣(亦名“萬歲殿”),一字鋪陳排開。整個建筑群“棟宇崇深,規(guī)制鉅麗”,飛閣重樓,雕梁畫棟,顯得十分壯麗典雅。山上山下,松柏、楊柳和雜樹青翠蔥郁,錯落有致。四周民居籬欄、亭臺閣宇以及水澤等,掩映于綠蔭叢中和嵐影云靄之間。明城墻蜿蜒盤亙,遠處城門鏑樓依稀可見。巍巍鐘山宛若巨龍,隱現(xiàn)于蒼茫浩渺的天際間。 “天壇勒騎圖”本幅自題:“陳卓畫?!扁j“陳卓”印1方?!耙甭从臈珗D”本幅自題:“丁卯仲春畫于東山草堂。陳卓?!扁j“中立”印1方。尾紙有王楫、柳堉題跋。收藏印有“海梯手定”、“海梯珍藏”、“海梯審定真跡”、“長平祝氏之镠叔和父鑒藏金石書畫記”、“畢氏家藏”、“古書樓藏寶”印6方。 陳卓(公元1634年─?),清代畫家。字中立,號晚純白叟。北京人,長住江蘇南京。他善長畫青綠山水,構(gòu)圖嚴謹,筆法細致入微,設(shè)色清麗淡雅,令人心曠神怡。 220清 袁杓 綠墅堂圖卷 
絹本,設(shè)色,縱41.8cm,橫20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揚州地區(qū)曾出現(xiàn)了一批專攻亭臺樓閣的界畫作家,以袁江、袁耀為代表,有“袁氏畫派”之稱。承襲二袁畫法者有倪燦、李慶、袁杓、袁雪等人。此幅畫法明顯傳袁江、袁耀父子衣缽,只是將二袁所擅長的長軸巨屏形式變?yōu)槭志怼Ec表現(xiàn)形式相適應(yīng),在技法上,袁杓的建筑筆法較為粗放,設(shè)色較為淡樸,而作為建筑背景的山水由躁動趨于平和,由此營造出的視覺效果也由袁氏父子的縹緲超凡、宛若仙境而變?yōu)槠綄嵶匀唬鼘嵕?。此幅樓閣作品代表了袁氏傳派的藝術(shù)水平。 本幅題:“綠墅堂。戊戌春向翁學長先生教,邗上袁杓擬意?!扁j“袁杓”、“紹衣”印2方。“戊戌”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袁杓(生卒年不詳),字紹衣,揚州人。未見畫史記載,繪畫風格與袁江、袁耀相近似,可能為袁氏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