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文人們似乎特別喜歡登山,因此關(guān)于登山的詩歌詞作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李白的的《別東林寺僧》“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辛棄疾的《詠江郎山》“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等等。在詩句中,詩人多數(shù)都是借描寫山川美景來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志向。 這些高山或巍峨或靈秀或連綿起伏或?qū)訋n疊嶂。在詩人眼中,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可以滌蕩心胸,寄托情懷,開闊眼界的精神家園。在這些名山大川中,泰山無疑是最受文人鐘愛的了。從古至今,很多詩人都曾經(jīng)攀登過泰山,并留下了千古佳作。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一首關(guān)于泰山的詩作。這首詩就是杜甫的《望岳》。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處處都是滿滿的自信,狂放傲氣。彼時的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fēng)發(fā),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寫成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唱。
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那時的杜甫才22歲,是個英姿勃勃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年。漫長的人生才剛剛起步,所有的苦難還沒有到來。那時的他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這首《望岳》就是他在北游齊魯是創(chuàng)作的。 所以不同于杜甫的其他詞作,這首歌字里行間洋溢著杜甫年輕時蓬勃的朝氣和一腔傲氣??上н@些到后來都隨著他年歲漸長和唐王朝的衰落而消失了,面對著滿眼破碎的山河,他再難找回當(dāng)年的意氣風(fēng)發(fā)了。 泰山究竟什么樣呢?那仿佛無邊無際的青色在遼闊的齊魯大地綿延不絕。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秀美都凝聚在泰山,天色一明一暗似乎將泰山割裂成南北兩邊。山間云霧層出不窮,我的心胸也為之蕩漾。因長時間追隨那暮歸山林的鳥兒,我的眼角仿佛要裂開一樣。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眾山。那時,眾山在我眼中將變得一覽無余,無比渺小。 身處盛世的人極易生出蕩氣回腸的渴望,時時都想要登高臨遠,一覽大好河山。詩的首聯(lián)寫杜甫,乍一看到泰山就被它的高大綿延震驚了,于是高興的自問自答:泰山怎么樣呢?不只是高大,也不只是雄偉,而是綿延不絕至齊魯兩國境外。除此之外還有呢?
于是第二聯(lián)作者繼續(xù)寫道“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世上最能讓人折服的就是天地之力,自然界自行將所有神奇秀美的景物都凝結(jié)在這高山之中,使得一山仿佛一日就經(jīng)歷陰晴。在泰山頂上,杜甫的心胸一下子變得廣闊起來。 他極目遠眺,腳下是漂浮的云朵,眼前是飛快掠過的歸鳥。但年輕的杜甫卻不會因此而滿足,因為人一旦站在高處往往會想再往高處攀登,所以他在最后說“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dāng)”不是應(yīng)當(dāng)?shù)囊馑?,而是“一定要”的意思?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border: 0px;outline-style: initial;outline-width: 0px;vertical-align: baseline;background: transparent;font-weight: 700;">這是青年杜甫的雄心和魄力,是一切希望有所成就的人必不可少的氣概。它引起了古今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共鳴,因而萬古流傳。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