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要通過教師才得以實現(xiàn)和完成,可以說,教師發(fā)展是學校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礎,農村初中能否順利地實施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鍵是教師的素質。2018年秋在我市使用的新課程,集中體現(xiàn)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新的課程目標定位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全體性、主動性、差異性和持續(xù)性。而現(xiàn)行農村初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上述要求相比,不相適應的地方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個人思想狀況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師德滑坡。大部分教師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把教師當作一種神圣的職業(yè);一部分教師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抵擋不住誘惑,把教師的職業(yè)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極少數(shù)人非職業(yè)化傾向明顯,課堂上對學生的抵觸情緒較大,要么惱羞成怒,要么體罰或變相體罰。 2、教育思想觀念滯后,課堂整體效益不高。有的教師早已習慣傳統(tǒng)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及方法,難以樹立符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師把自己從過去的學習經歷中獲得的感受作為參照物,有意無意地讓學生以自己為楷模,不知道如何運用教育資源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有的教師把教參或現(xiàn)成教案作為課堂教學的工具,設計不出富有激情、生動有趣、易于學生接受的教案、學案。受這些觀念的影響,課堂教學未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一堂課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教師講完教學任務為止,課堂教學活動由教師一人承擔,教學的坡度、密度、深度、速度出現(xiàn)失控現(xiàn)象。 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改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實施好新課程。 一、抓實理論學習,促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更新。 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他們能成為有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作為“專業(yè)人員”的教師,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的變革及其新要求。首先是政治學習,每周組織教師學習黨的有關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guī),尤其要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同時要向身邊的模范教師學習。要求教師“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護路人”。因此教師的政治學習有利于教師轉變不良的教育行為,克服各種思潮對其身心的影響、對學生的侵害。再者就是業(yè)務學習。 第一,要讓業(yè)務學習成為教師的一種需要和本能,換句話說就是要挖掘學習的動力源。教師只有對學習充滿興趣,有一種內在的渴求,才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形勢的發(fā)展。每位教師都有展示自我,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應在各個領域讓每位教師都能充分的表現(xiàn)自己,讓其有成就感,進而獲得做教師的自豪和尊嚴。 第二,引導教師認清學習的目的,誘發(fā)其內心需求,產生向目標奮斗的動力。主要方法是: 1、學習第二輪繼續(xù)教育的相關文件,讓教師明白其模式是“校本培訓”,核心內容是新課程培訓,并將學習結果直接與職稱考核、晉升和晉級掛鉤。 2、引用教育家關于終身教育的論述,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彼趦汕Ф嗄昵熬椭鲝埥處熞粩鄬W習。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其中“生活即教育”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提倡終身教育。 3、學習《課程標準》,使教師感覺到自己在師德素質和業(yè)務素養(yǎng)上與新課程標準的需求相差甚遠,“一次充電,永遠放電”不可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第三、倡導教師讀書。由于歷史或其他原因,直到今天,有些教師仍不知道“羅森塔爾效應”,當然就談不上懂得如何去欣賞和贊美學生。因此每位教師除學習繼續(xù)教育培訓教材外,每學期還必須讀一本指定的教育專注。在讀書的過程中,寫一定量的讀書筆記和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讓教師在心與書的交流中,用不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驗證。 二、立足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教學行為改變。 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評判其教學能力的高低主要是課堂教學,也就是說課堂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整體素質,反映一個教師對已學習的新教育理念內化的程度,脫離課堂談校本培訓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校本培訓的終極目標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想教師盡快達到這一目標,校本培訓領導小組針對學校教師的實際現(xiàn)狀,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 第一步,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三維”目標。語言、文字表述應與新課程的要求相一致。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備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態(tài)度,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線,既不能只關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更不能不尊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人格。檢測的方式一是自查自改,查觀念轉變多少,查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查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改進課堂教學。二是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和家長座談會,評“我心中最滿意的教師”和“責任心最強的教師”。三是校本培訓業(yè)務小組檢查。目的是杜絕“先生講,學生聽”、“滿堂灌”、“死記硬背”等現(xiàn)象。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整合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既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又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如“合作學習”等),備課的關鍵是備教法和學法,課后寫教學反思。這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一步,校本培訓業(yè)務指導小組按學科分批次進行評價,重點是教師是否真正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同時也防止以下問題發(fā)生: 1、學習方式的轉變不能形式化。雖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認為無此便不能成為新課程,不論何種課型,何種內容,一律是交流、討論,連不必要進行分工協(xié)作的也這樣做了,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如果這樣的課堂教學長此下去,恐怕連“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都達不到。教師只有真正理解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才不會在不需要合作的時候讓學生合作,在學生能夠自主的時候不讓自主,在學生有探究欲望的時候反而直接告訴結論。 2、有些教師對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出現(xiàn)誤區(qū),如:“從實際問題到方程”,這一課文字少,內容簡單,教師往往補充許多其他知識,其實這是教師在理解教材內容背后的價值上存在問題,確切地說這一課需要教的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建模思想,它的著重點在“到”字上。 第三步,賽課、評課,反思,推出精品課。教師在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課堂教學實踐時,不都是優(yōu)秀的。為推出精品課,業(yè)務指導組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去要求教師構思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方案,每周圍繞同一課題開展賽課活動。為確?;顒釉鷮嶉_展并收到預期的效果,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制定“推門聽課”制度和“新課堂評價”標準,聽課的人要認真評課和比課,真正使“教者有所悟,評者有所思,聽者有所得,比者有依據(jù)”。同時,開展教學反思,找出每節(jié)課的亮點與不足,讓教師逐步把“教學體驗”上升為“理性感悟”,最終比出精品教案和精品課。 三、搭建培訓平臺,促進優(yōu)秀教師成長。 由于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教師的運行軌跡是辦公室——教室——臥室,他們除與本?;蜞徯5慕處熃佑|外,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少。因此,搭建平臺,不但能讓教師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而且有攀登的階梯。 1、信息平臺:信息主要是刊物、書籍和網絡。學校給每位教師訂一份業(yè)務刊物,購置有關課程改革與校本培訓方面的書籍,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新課程校本教研》以及《教學案例》等,各業(yè)務小組均將與本組教學有關的內容編成目錄,方便教師查詢。再者,學校建網絡室,將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資源提供給教師,讓其收集一些教學素材,下載相關的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學校有專人按時下載教學資源,并刻成多媒體光盤,供教師使用。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組織教師開發(fā)課件,更新教學手段,以此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2、交流平臺:校本培訓領導小組一方面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每學期選定1-2個組,請有關專家到校進行講座,講座前,將教師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一些理解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呈報講座人,使其講解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組織骨干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各級種類教研活動,選派教師到課堂教學效果好的學校去聽課,讓教師開闊視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再者,編寫《簡報》,開設的欄目有“導讀”(向教師推薦應該閱讀的書目),“問題解答”、“學習體會”、“典型案例”(含教育方面的)以及“精品角”(主要是評出的“精品課”)。 3、教研平臺:要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促使教師由“教書匠”成為“教育專家”,一方面要讓教師不放過教學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還要經常的反思、提煉、升華。另一方面,將共性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針對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向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申報了課題,專人負責研究,該課題已結題,而其意義遠不止在結題上,它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促進了學校的發(fā)展。針對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更新教學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校本培訓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滿足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需求。但建設優(yōu)質的農村教師隊伍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培訓既不可能是短暫的,也不可能即時產生效果。因此我們將校本培訓當作一項連續(xù)的、有序的、系統(tǒng)的工作常抓不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