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歸納四法 初學中醫(yī)者,在學習中藥學這門基礎學科后,常常碰到學后常易遺忘不能鞏固的情況,到了臨床更是手足無措。要解決這個問題,除勤奮學習外,還要善于對每一章、每一節(jié)和整本《中藥學》進行總結歸納,使內容條理化、系統(tǒng)化,從而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達到“溫故而知新”及進一步深化的目的。一般來說,中藥歸納有四種方法:比類法、對舉法、 提綱法、綜合法。 中藥歸納四法之比類法 比類法是相似相類又相成的二種或三種藥物進行同中求異的歸納方法。如解表藥中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羌活與獨活、桑葉與菊花、銀花與連翹,其他如蒼術與白術、赤芍與白茍、大黃與芒硝、干姜與炮姜、桃仁與紅花、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等等均可比類歸納。 例如,麻黃:開發(fā)腠理、發(fā)汗力大,兼利水平喘。桂枝:透達營衛(wèi),發(fā)汗力小,兼溫經通陽。二藥配伍相得益彰,為解表發(fā)汗之峻劑,如《傷寒論》中麻黃湯即以此二藥為主藥。 通過這樣比類歸納之后,可以尋找出許多性質和功效類 似的二種或三種藥物,進行配伍應用以加強藥效。同時進一步了解每味藥的共性和個性即同中求異,抓其主要,知其全面, 眉目清楚,容易記憶。 三種藥物的比類如杏仁、蔻仁和苡仁;黃連、黃芩和黃桕, 神曲、山楂和麥芽;天冬、地黃和人參;藿香、佩蘭和青蒿等等。 從比類法所列藥物看,均具有相互協(xié)同以增強藥效的作用,古時稱為相須相使,如瀉下則大黃與芒硝同用(大承氣湯),甘遂與大戟、芫花同用(十棗湯),涌吐則常山與藜蘆同用,發(fā)表則麻黃與桂枝同用,止葉則半夏與生姜同用,利尿則茯苓、豬苓、澤瀉同用等等,皆取其協(xié)同作用而增進藥效。這樣配伍使用,即是組方的雛型,如一味黃連,即使大劑量,還不如 輕量之黃連與黃芩配合作用大,黃連解毒湯就是以這兩藥為主體。又如甘遂單用瀉下并不劇烈,若配以大戟,芫花即使小量亦藥效著宏,仲景創(chuàng)十棗湯即是這種方法的配伍意義。 中藥歸納四法之對舉法 對舉法是相對相反又相成的二種或三種藥物進行異中求同的歸納方法。如解表藥中的麻黃與浮萍,薄荷與紫蘇,其他如桂枝與白芍,黃連與肉桂,黃柏與蒼術,黃連與干姜,黃芩與 川樸,生姜與大棗,枸杞子與菊花,黃芪與防風等等。 例如,麻黃:發(fā)散風寒。浮萍:發(fā)散風熱。二藥均為辛散解表之品,但麻黃性溫,浮萍性涼,二藥配伍具發(fā)汗行水之功,主治風水外感之證。 通過這樣比較歸納之后,可以尋找出許多性質和功效相反或相對而又相成的二種或三種藥物,進行配伍應用,在異中求同,達到相反相成的目的。這樣我們可以根據“陰陽”的概 念,去進一步尋找與某一味藥對應的另一味藥,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動與靜,收與散等等,可以分別進行對舉比較歸納。例如根據收與散的概念,五味子酸收,干姜辛散,干姜與五味子,可以對舉比較其異同,臨床上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痰飲, 就是這樣配伍應用的。 三種藥物的對舉如烏梅、川椒與川連是辛、酸、苦同用以驅蛔,蒼術、苡仁與黃柏是溫、苦、寒同用以利濕等等。 從對舉法所列藥物看,具有相互拮抗以監(jiān)制藥物、減少毒 性的作用,古稱為相畏相反,如桂枝發(fā)汗,而仲景桂枝湯治自汗,則桂技伍芍藥以制之?!肚Ы鸱健酚凶蠄@下劑,丸中主藥巴豆,另加代赭石以制之。還有五味子止咳必加干姜、細辛以散之,其他如黃連湯中干姜配黃連,柴胡桂枝湯中干姜配黃芩, 還有桂枝石膏湯、桂枝大黃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等等,這種寒熱并用、收散兼施、攻補同治等法,實是取其陰陽并調之義。 藥物之間的協(xié)同和詰抗作用,從北齊徐之才著《藥對》所論相須、相使、相畏、相惡四說來看.相須相使即是協(xié)同之義, 相畏相惡即是拮抗之義;“藥對學”是研究藥物間相互配伍和使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問,在臨床運用上有較高實用價值,藥對一 般是指二藥的配伍;三種藥物的配伍,我們稱為藥組。但藥對學包括藥對和藥組兩大類內容,藥對的基本組成法則,從中藥歸納法的角度來說,主要是通過比類法和對舉法來組成的。因此通過比類和對舉,可以歸納出許多藥對和藥組,歷來有《雷公藥對》、《徐氏藥對》、《新廣藥對》等,解放后最流行的是《施今墨藥對》,說明歷代醫(yī)學家很霉視這門“藥對學”?!八帉W” 實際上也是方劑學的縮影,有許多藥對本身就是一個處方,如仲景的梔子豉湯、大黃甘草湯;有的方劑是幾個藥對的組合, 如仲景的桂枝湯是桂枝與白芍、生姜與大棗二個藥對組合。因此在中藥歸納中,用比類、對舉的方法,對我們尋找藥對是有一定意義的。近幾年來在這方面亦出現了一些新著,如丁光迪著《中藥的配伍運用》,是一本切合臨床實際的佳作,該書從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虛實補瀉、臟腑標本、歸臟歸經及方劑組成 等六個方面詳細地總結和論述了藥物配伍的經驗,這里面有許多藥對(組)可供我們汲取,如“辛開苦降”節(jié)舉出了梔豉與生姜為伍成為梔子生姜豉湯,辛開苦降、除煩止嘔;梔子與干姜為伍,成為梔子干姜湯,治誤下傷中,睥虛生寒之證。其他還例舉了生姜與枳實,桂枝與枳實(治痰氣互結);黃連與半夏 (治痰熱);黃連與干姜、梔子與生姜(治寒熱互結)等。因此,初學中藥者很值得一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