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景陵是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里許。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營建告成??滴趸实凼讋?chuàng)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滴醵耆鲁醢巳杖市⒒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宮,掩閉地宮。 景陵發(fā)生過兩次重大火災,分別于光緒 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燒毀了隆恩殿 ,直至 宣統(tǒng)年間才完成重建,著火原因至今未知,懷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職守,誤使火種進入以木制為主的宮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則是由于接觸雷電引起的。
第一次起火的時間是在光緒三十一年,起火之后火勢蔓延,將陵寢的大門全部燒毀,連大殿后面的三座琉璃門也未能幸免?;实鄣牧陮嬍Щ?,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慈禧太后聽說后,大驚失色,馬上令大臣趙爾巽和鐵良前去調查。 趙爾巽當時是清朝東三省的總督,而鐵良是戶部尚書,兩人都可謂是朝中重臣。慈禧太后派這兩個人前去,足可見她對這件事情的重視。趙爾巽和鐵良知道此事關系重大,于是,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康熙皇帝的陵墓,景陵。來到現(xiàn)場后,調查結果令兩人震驚無比。 因為,景陵發(fā)生火災的時間是二月二十日,源自天上打雷,雷電擊中了景陵的建筑,然后,使之發(fā)生了火災。問題恰恰出現(xiàn)在時間上,二月二十日正值冬季。在平常時候,由于古代建筑的防雷措施不足,雷擊引發(fā)大火或許還有可能。但是,按道理來說,冬季是根本不會打雷的。 冬季打雷,就像夏天下雪一樣罕見。而且,更為奇異的是,景陵的起火部位是在房檐處。尋常雷擊引發(fā)的大火,都是從地面開始燃起的,從來沒有過從房檐開始的先例。由于這次火災發(fā)生的非常怪異,很快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議論。
朝臣們表示不信任守陵人的說法,并進行了幾種猜測: 第一種猜測,就是守陵人監(jiān)守自盜。很多大臣認為,皇陵地位尊崇,其中的金銀財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久而久之,守陵人就忘記了自己的職責,開始做起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他們就私自放火,想要消一切于無形之中。 只不過,他們的說辭太過拙劣。不僅打雷的時間對不上,連起火的部位也是疑點重重。這個猜測聽起來有些道理,卻讓趙爾巽和鐵良叫苦連連。因為,皇陵被盜,關乎皇室尊嚴。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沒有賞賜,自己還會受到責罰。況且,這只是朝臣們的猜測,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 熊熊大火早已燒毀了很多物品,想要深入調查根本無從下手。如果說,第一種猜測只是讓趙爾巽和鐵良感到出力不討好外,那么,第二種猜測就令人膽戰(zhàn)心驚了。持第二種說法的人不敢公開說出自己的猜測,只能暗中討論。 他們認為:這次失火是上天示警,目的是為了警告慈禧太后。當時,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帝被太后囚禁。皇帝本應高高在上,可如今不僅沒有了權力,也沒有了自由。上天看不過去,于是天降大火,以示警戒,讓慈禧太后早點將皇帝放出來。 趙爾巽與鐵良久經官場,早已明白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的道理。聽到這種說法后,兩人立即裝聾作啞,充耳不聞。到最后,兩人上書朝廷,說這是一場由上天降下的怪火。將原因歸于老天爺,糊里糊涂地,這件事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大火發(fā)生的時間距第二次并不久,是在一九五二年。這次火災也是雷電所為,直接將雍正皇帝為康熙皇帝所作的碑文全部毀掉了。這個碑文可不簡單,不僅字數(shù)眾多,而且是歷史上第一個由皇帝自己所寫的碑文。碑文總共有四千三百多字,意義重大。 由于火勢實在太大,雖然,雨水像瓢潑那樣大,但是,大火依舊沒有被澆滅。有村民冒火搶救出一些燒落架的木件,并迅速撲滅上面的大火,事后遵化縣(即現(xiàn)在的遵化市)對救火及搶救木件有功的村民不僅給予了精神鼓勵,還進行了一些物質獎勵,獎品為一些毛巾和肥皂。 皇帝陵墓發(fā)生火災,是非常罕見的事情。發(fā)生二次,更是難以置信。至于火災原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