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濰坊籍狀元王壽彭一副書法四條屏最近面世。
該“四屏”的最初收藏者是王壽彭的次子、我國著名造船學家和教育家王公衡先生?,F(xiàn)由其外孫陳群收藏。王公衡晚年傾心致力于我國首部《船舶工程辭典》的編纂,“四屏”一直沒有裝裱。他在傳給其外孫陳群時曾鄭重交待:“這是你曾外祖父晚年的遺墨,希望你妥善保存好。”近日,陳群先生將此“四屏”翻拍成照片寄于筆者,希望讓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一睹為快。
該“四屏”
雖未經(jīng)裝裱,但品相十分完好。尤為難得的是上無任何題贈款。據(jù)了解,傳世的王壽彭書法四條屏真跡,現(xiàn)在并不多見。這對研究濰坊市狀元文化又添新的亮點。
“四屏”單幅尺寸132×32.5厘米,紙質(zhì)為玉版宣,這是晚清、民國書畫等常用紙。雖然已歷80余年,紙質(zhì)仍然“瑩潤如玉”。作品書錄了清初王士禎之詩作。王士禎(1634-1711),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是清初杰出詩人。王壽彭此四屏書于1925年農(nóng)歷二月,時王壽彭在北洋政府任秘書。他置身時局之外,常以購置古書,吟詩作賦為樂。從作品中我們既可以感覺到書者對王士禎詩作的偏愛,又可以感受到在亂世之中的書者“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遠聞鐘”的明哲保身和超脫,還有他“知君西渡松明水,已有群仙抗手迎”的睹物思舊的感傷。也巧,沒隔多久,時任魯督張宗昌派秘書林憲祖前往北平“亟請王狀元返魯,出任教育廳長”。
作品筆法流暢,二十四句一氣呵成。濟南藝術(shù)評論家王化勇先生點評說:“整件作品字勢舒朗秀美,氣韻生動,用筆圓潤而不失遒勁,極得趙孟頫書作《前后赤壁賦》的神韻,從此可見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底與綜合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據(jù)推算,此作品是王壽彭51歲時的作品,正是其人生閱歷、精力、學識俱佳時期的精品力作,至今己有85年的歷史了。保存如此完整,可見王氏后代對前人文物遺墨的重視與珍愛,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薪火相傳、至今能夠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的一個生動例證?!?/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