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氣,是因津液過多所致,體內(nèi)會正常存在“濕氣”。與風,暑,寒,燥,火并稱“六淫”的濕邪,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中醫(yī)表示,“濕邪在,百病生”,所以,體內(nèi)蓄積濕邪,對人體健康是非常有影響的。 而夏天,往往是濕氣最重的時候,那么,濕氣重,會有哪些癥狀呢? 夏季濕氣重,身體會有"2處變大"、"2處變厚",指的是什么? 2處變大 1、小肚子大 中醫(y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 然而,當脾胃功能下降時,就會導致濕氣過重濕留在人體,水濕無法順利排出來,慢慢的,小肚子就會出現(xiàn)水腫,小肚子會顯得很大。 這種情況來說,因為肚子里不是脂肪,所以不算是肥胖,因此濕氣重導致的肚子大,想通過減肥的方式減掉是不可能的。 2、腿部粗大 對于體內(nèi)濕氣嚴重的人來說,濕氣會逐漸下沉在人體的下肢,從而使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阻礙。 除此之外,濕氣重還會導致下肢的新陳代謝變得緩慢,從而形成水腫的現(xiàn)象,導致腿部水腫粗大。 2處變厚 1、舌苔厚 正常來說,舌苔淡紅而潤澤,若舌面上出現(xiàn)一層厚而白膩的舌苔,可能是體內(nèi)有濕氣了。 若舌質赤紅、無苔,說明體內(nèi)的濕熱能傷陰了。 中醫(yī)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從舌頭看,也能看出脾是否濕氣重。 2、臉上油脂變厚 夏季,氣溫會迅速回升,降水量增大,濕熱交加。此時,濕熱之氣最容易入侵體內(nèi),危害身體健康! 濕熱重的人,會出現(xiàn)臉部出油、頭發(fā)出油、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口干口苦..... 所以,經(jīng)常"滿面油光"的人,體內(nèi)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濕熱,此時,要注意了! 夏季想要祛濕,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喝祛濕茶 五方草白鼓丁茶,將五方草、白鼓丁、黃實、薏苡仁、赤小豆、山楂、玉米須、淡竹葉幾種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五方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避免濕氣的侵蝕,增加濕氣的代謝,減少體內(nèi)毒素的堆積。 白鼓丁,藥食兩用,性寒,有瀉火除濕的作用,利于改善濕熱導致的惡心、舌苔發(fā)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有一定幫助。 黃實,歸脾、腎經(jīng),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不僅能祛濕、調(diào)理脾胃,還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薏苡仁,性寒,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的作用,為常用利水滲濕藥,也是一款常用食品;赤小豆,有健脾利濕、散血、解毒作用。 山楂,歸脾經(jīng),有很好的消食健胃的功效,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病癥。玉米須,有利尿、利濕、消腫作用,可去體內(nèi)濕熱之氣。 幾種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擅于祛除體內(nèi)濕熱,適合夏季飲用。 二、運動祛濕 濕氣重的人,最好做一點有氧運動,但是運動不要太過悠閑,要保證微汗,不能大汗淋漓,也不要不出汗。 運動后,要注意保暖,如今的春季還是有些寒冷,否則寒氣入體,得不償失。 運動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跑步、游泳、騎單車。 三、熱水泡腳,加點料 濕氣重,用熱水泡腳,是有一定作用的。 腳底穴位,非常之豐富,泡腳能夠疏通經(jīng)絡、促進血液流通、舒緩壓力、幫助體內(nèi)排出體內(nèi)濕寒。 水溫度以38~43度為宜,水量摸過腳踝,泡到后背感覺有點潮,或者額頭出汗了,就算是好了。 泡腳水里,加點料,祛濕效果更好。 四、蒸汗 是通過高溫發(fā)熱流汗,使體內(nèi)的濕氣化作汗水從皮膚排出,這是時候皮膚的毛孔比平常的大,要注意不要著涼了,不然體內(nèi)濕氣沒有除,反而受寒得不償失,所以經(jīng)常汗蒸的人要注意方法。 五、穴位祛濕 常按祛濕穴位,對排毒健脾有很好的輔助效果。 豐隆穴:是化濕要穴 脾俞:可健脾和胃 足三里:可以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生活中,常按這3大養(yǎng)生穴,每天按100次,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