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誕生出許多文明古國,而其中最為輝煌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在國際上尚有爭議,比如美國學者威廉·麥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fā)源地”。而英國著名紀錄片《文明的軌跡》里將黃河、尼羅河、幼發(fā)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文明。不過不管如何爭議,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必定在四大文明古國當中,而且中國是四大文明當中唯一未曾斷絕的文明。 這一點有許多佐證,比如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當中,只有昆曲還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但古希臘戲劇與印度梵劇早已絕跡,也正因如此,昆曲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高可想而知。 中國的戲劇種類極多,如同百花齊放,而昆曲被稱為其中的“蘭花”,清新典雅。如今,國人對于昆曲知之甚少,許多人甚至只從相聲當中聽過對昆曲的調侃,眾人也經常拿昆曲來做比喻,將它類比為高不可攀的風花雪月之物,與下里巴人的藝術形式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昆曲的藝術性確實很強,因為它所發(fā)展融合的,是中國古代數(shù)百年來文化藝術的結晶。必發(fā)88唯一官網登入 昆曲原名“昆山腔”,也常被稱為“昆劇”或“昆腔”,是中國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形成于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末期,發(fā)源地是昆山等地區(qū)。在宋元以前,中國的戲劇發(fā)展比較緩慢,才子佳人更傾向于詩詞創(chuàng)作,詞即是可以用來唱作的詩,而在宋元時期,尤其是元代,戲曲發(fā)展迅速,并形成北曲、南曲交相輝映的局面。在元末時期,南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當?shù)匾灶檲詾榇淼囊魳芳医Y合當?shù)貞蚯c文化特色,對南曲進行了改造,成為昆曲的雛形,至明朝初期已經有“昆山腔”的說法。 明嘉靖年間,一位從朝廷致仕的官員魏良輔輾轉來到江蘇太倉居住。魏良輔熟悉音律,他年輕時初學北曲,但由于不及北曲大家王友山,因此轉而鉆研南曲。在魏良輔的家鄉(xiāng)盛行弋陽腔,但他非常厭惡弋陽腔,因此來到江蘇太倉。當時的太倉可謂是戲曲界的明珠,北曲南戲在此地都非?;钴S,因此魏良輔時常向人請教,然后在太倉南碼頭的閣樓上廢寢忘食的鉆研。據(jù)說魏良輔為改進昆曲,在閣樓上鉆研十年,終成一代“曲圣”。魏良輔對北曲、南戲、弋陽腔等都非常精通,因此他吸取百家精華,對昆腔進行革新,創(chuàng)造出在后世非常著名的“水磨調”,被譽為昆曲之祖。 在此之后,昆山人梁辰魚在繼承魏良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對昆腔進行創(chuàng)新,并在隆慶末年寫出第一部昆腔傳《浣紗記》?!朵郊営洝肥歉鶕?jù)《吳越春秋》改編而成的昆曲劇目,舞臺上,西施的形象鮮活而飽滿,昆山腔借助凄美的愛情來抒發(fā)興亡之感,成為時人最為追捧的戲曲。《浣紗記》的上演,引起許多人對昆曲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昆腔,昆腔因此成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萬歷年間昆腔更是傳入京城,成為全國性劇種,被稱為“官腔”。 明朝天啟初到清朝康熙末是昆曲發(fā)展最迅速、最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昆曲儼然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劇種,昆曲風靡整個大江南北,從上至下皆對昆曲癡迷至極。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述說,昆劇演出時,“萬余人齊聲吶喊!”“四方觀者數(shù)十萬人”。陸文衡更是在《嗇庵隨筆》中說對于昆劇是“通國若狂”,足以可見時人對于昆曲的喜愛程度。 而在此期間,昆曲名家和名作層出不窮,比如《桃花扇·余韻》中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牡丹亭》(湯顯祖)序里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等,都是后世中的名句。不僅如此,昆劇行業(yè)的發(fā)展也愈發(fā)規(guī)范,表演藝術日趨成熟。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昆曲已經形成龐大而豐富的體系,構成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衍生出眾多的流派。而以笛、簫、笙、琵琶為主的伴奏樂器,也造就出昆曲細膩優(yōu)雅的特點,并影響了許多劇種,比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昆曲很大影響,京劇當中“生旦凈末丑”的角色劃分也淵源于昆曲。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昆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因此昆曲被世人譽為“百戲之祖”。 只是由于昆曲畢竟太過高雅,文辭晦澀難懂,因此顯得有些高高在上,逐漸脫離世俗社會,追捧昆曲的大多也都是一些士子文人,普通百姓懂昆曲者無幾。 到了近代,昆曲的發(fā)展更是陷入絕境,由于觀看昆曲的人極少,許多昆曲劇團沒有收入,演員工資都沒有來源,許多昆曲名家都在艱難度日。而且昆曲的門檻太高,一方面培養(yǎng)出一個昆曲劇團成本極高,另一方面從事昆曲行業(yè)收入卻很低,因此愿意投入昆曲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少,昆曲的發(fā)展遭遇斷代和絕跡的險境。 不過昆曲本身的藝術價值極高,它是世界三大古老劇種當中唯一保留至今的,也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代表,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它為后人留下無數(shù)珍貴的文化和藝術財富。因此,在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國在2018年將北京大學定為昆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以促進昆曲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資料: 《世界文明史》 威廉·麥克高希 《文明的軌跡》 英國BBC廣播公司紀錄片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 《中國古老劇種昆曲知識概況》 《地域文化與昆劇流派的形成》 《陶庵夢憶》 張岱 《嗇庵隨筆》 陸文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