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見小城,不見炊煙。 鄧麗君、王菲一首《又見炊煙》,便勾起對家鄉(xiāng)的回憶。暮色蒼茫,夕陽輝映,炊煙裊裊,老牛暮歸,倦鳥回林----這已是童年舊事。傍晚時分,飛馳在南合高鐵線上,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里,已難見炊煙,也難見村落的黛瓦。昔日的斜陽依舊掛在西邊的山梁上,遙望黃山腳下的村鎮(zhèn),仍是往年的平靜神秘,但沒有了昔日牧童騎牛背,村民荷鋤歸,燕子穿斜雨,稻田蛙聲遍的景象,往日那個炊煙繚繞,裊裊而上,平靜中的堅守、火熱、飯香的鄉(xiāng)村悄然不見。 曾經(jīng), 在畫家的筆下,一椽茅檐,臨山傍水,嵐遮霧罩,僅憑慢慢升騰的炊煙,就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或許普通人家,正圍坐木桌咀嚼野菜粗茶;也許是爺孫婆媳,正燒著那溫熱的土炕;或許一鄉(xiāng)村寒儒,自足于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或是一后生,品茗讀書,轆轆饑腸,正調(diào)理一頓簡易的晚餐…… 曾經(jīng), 在詩人的紙上,緩緩升起的炊煙,是親人對游子的殷殷切切的囑咐,是白云深處的一溜墨跡書痕,是一會兒人字一會兒一字的大雁,是一團春綠、夏霧、秋黃、冬雪的消融飄落------ 曾經(jīng),在歌者的聲里,炊煙穿腸,相思心碎,窮山窩的塵土飛揚,矮山梁的花草余韻,贛江皖河上的號子,茅屋草棚上隨風飄散的炊煙,飄渺無限,直上云霄,潛入心底,浮現(xiàn)慈祥的父母,流逝的童年,米飯的馨香,烤魚的酥脆------ 不見炊煙,我心惆悵。 老家每頓飯食都變得簡單了,牛奶,面包,方便面,烤鴨、香腸,八寶粥,無需加工,炊煙也就少了------ 老家的廚房漂亮整潔了,焦煤爐,煤氣灶,電磁爐,電飯煲,無需柴草,炊煙也就少了------- 老家冷清寂寞了,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去了外地、城市、遠方,家里只剩爺爺奶奶和小孩子,一碗臊子面,一碗涼拌,一壺老酒,一碟花生米,一壺淡茶,一天就夠了,無需起火,炊煙也就少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睍r代變了,炊煙不經(jīng)意間就飄進了歷史,時光比高鐵還快。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