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毛伯溫 明 朱厚熜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 【譯文】 將軍你征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風吹電閃之中旌旗飄,戰(zhàn)鼓擂動,山河震動,日月高標。 將軍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敵人如同洞里的螻蟻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的時候,我親自為將軍解下戰(zhàn)袍,為將軍接風。 【譯文】 送毛伯溫(朱厚熜) - 古詩詞mp3下載- 【寶寶吧】經(jīng)典誦讀 大將南征膽氣豪 將軍爭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 腰橫秋水雁翎刀 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送毛伯溫》是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lián)寫主將的裝束,頷聯(lián)寫軍威如虹,頸聯(lián)用麒麟和螻蟻的比喻寫出必勝的信心,尾聯(lián)寫出了對主將的勉勵和期望。全詩夾敘夾議,情景交融,措詞中肯,語氣自然,沒有皇上居高臨下的態(tài)勢。 【注釋】 毛伯溫_360百科毛伯溫:字汝厲,吉水(屬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間進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討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亂。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②大將:指毛伯溫。 ③橫:橫挎。秋水:形容刀劍如秋水般明亮閃光。雁翎(líng)刀:形狀如大雁羽毛般的刀,盛行于明朝時期。 ④鼉(tuó)鼓:用鱷魚皮做成的戰(zhàn)鼓。 ⑤旌(jīng)旗:指揮作戰(zhàn)的軍旗。 ⑥麒麟:一種傳說中的神獸,這里用比喻來稱贊毛伯溫的杰出才干。 ⑦螻(lóu)蟻:螻蛄和螞蟻,這里用來比喻安南叛軍不堪一擊,不成氣候。 ⑧詔:皇帝的詔令。 ⑨朕:皇帝的自稱。先生:指毛伯溫。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自明開國以來,安南屢叛不已。明剿撫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南征將士在安南亂軍巾發(fā)現(xiàn)其私造《大誥》,有不軌之心。消息傳來,世宗甚怒,遂命仇鸞、毛伯溫率軍討之。這首詩是明世宗在毛伯溫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遠征安南時所作的送行詩。 【賞析】 首聯(lián)敘南征領(lǐng)兵將領(lǐng)毛伯溫的氣派。他顯得膽氣豪壯,腰上橫掛著明亮的雁翎刀,很是威風。頷聯(lián)由寫大將軍本身過渡到寫他率領(lǐng)的軍隊。戰(zhàn)鼓隆隆山河似在震動,軍旗高高飄揚,似與日月比高。他帶領(lǐng)的軍隊也是威武雄壯的。雖未寫一兵一卒,但軍隊的聲威卻通過戰(zhàn)鼓及軍旗顯示出來了。頸聯(lián)預示安南兩種人物的命運。安南一事,原是世孫黎寧派人向明廷報告莫登庸纂逆之罪,明廷幾經(jīng)猶豫才派毛伯溫率軍十二萬余人出征。當大軍壓境之時,莫登庸畏懼投降,后來也得到了封賞。但毛伯溫出征之時莫登庸還是明軍要討伐的人。因之麒麟似指黎寧等人,螻蟻似指莫登庸等。尾聯(lián)預祝毛伯溫南征勝利,表達了作者對南征必勝的信心和對主將的殷切期待。 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墒窃谶@首詩里,他卻做出了一副禮賢下士、灑脫豪爽的嘴臉。"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風雁翎刀",起筆雖然不免有些粗俗,但從全詩來看,卻仍有以下幾點好處:其一,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主題,點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氣氛。其二,此句絲毫不事雕琢,卻能以"文勢"奪人,定準了全詩豪放灑脫的基調(diào)。其三,一下子就把一個腰橫寶刀,英姿勃發(fā),膽氣過人的將軍形象推到了讀者面前,其造語雖然直露,但字里行間卻滲透著作者的贊譽之情。接下來,作者進一步用將軍出兵的場面來襯托其威勢。"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作者為了強調(diào)軍威,有意把"風吹""電閃"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對仗十分工整,讀來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將的幾分威勢。 大將的形象和率師出征的場面寫過之后,作者進一步寫將軍出征穩(wěn)操勝券,必能克敵制勝。這一方面是對大將威勢的更有力描寫,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為了要寫將軍必獲全勝,用"天上麟麒"與"穴中螻蟻"做鮮明的對比,用來比喻的辭語選得典型,勝負之勢立然可見。"原有種",反映了作者那種庸俗的天命觀,用在這里,卻也表達了他贊譽大將、堅信出師必勝的心情。"豈能逃"既寫出了敵軍在這樣一位大將的打擊下無法逃脫滅頂之災的丑態(tài),也說明勝利是輕而易舉的。因此,作者在最后兩句滿懷信心地寫道:"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這是全詩中最精彩的兩句話。"太平"二字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大將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極言其武功卓著,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將能平安歸來,隱隱中透露出對大將的關(guān)切。"待詔歸來日妒,雖然造語平淡,明白如話,但其中包括著期盼將軍勝利歸來的殷切之情。"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句中的"先生",說明毛伯溫將軍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還有其"風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劍相斗,又能運籌帷幄。另外,世宗這里特以"先生"稱之,是對毛伯溫的贊譽之辭,是一位封建帝王對其臣子的褒獎和贊美。先稱"大將",再稱"先生",就無形中把毛伯溫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溫成了"帝王之師"。不僅如此,他還要親自給這位先生解下戰(zhàn)袍。一個"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溫的地位。 【賞析】 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首聯(lián)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lián)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前四句是對毛伯溫和將士們的贊揚,稱贊他們豪氣凜然,撼動山河。頸聯(lián)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尾聯(lián)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賞析】 最能體現(xiàn)明朝天子守國門的詩《送毛伯溫》,也是嘉靖帝最后的絕筆 【作者簡介】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無嗣,15歲的朱厚熜即位,年號嘉靖。即位初期,銳意改革,革除前朝弊政,誅殺佞臣錢寧、江彬等,嚴格防止宦官專寵。減貢賦,注意救荒,整頓吏治。通過大禮儀斗爭,加強了皇權(quán)。中后期剛愎自用,不求進取,國勢漸弱,夷狄漸強。崇道教,愛方術(shù),幻想長生不死。懈怠政事,重用佞臣,嚴嵩、張璁竊據(jù)內(nèi)閣大權(quán)。晚年的世宗更加迷信道教,日夜在西苑講道修玄,煉丹服藥,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病死。葬于永陵,謚號"孝肅皇帝",廟號"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漢族,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后世稱嘉靖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于武宗死后無嗣,因此張?zhí)螅魑渥诘哪赣H)和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在位時間在明代皇帝中僅次于其孫子明神宗萬歷帝。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chuàng)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后期雖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而非影視劇情演繹的那樣昏庸無能。嘉靖帝在位期間鞏固了明代的統(tǒng)治,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chǔ)。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嘉靖帝駕崩,享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嘉靖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為人非常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yǎng)都有不錯的造詣。同時也特別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jīng)常到后半夜。雖然清人編纂的《明史》說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練道修玄,但是卻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明朝的政治、財經(jīng)、軍事和民生大權(quán)。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3篇詩文 【名家點評】 湖南省古典文學研究院副秘書長成松柳:此詩與其他帝王詩不一樣,送臣下出征,不是冠冕堂皇地勉勵,而是的確動了真實感情。 (《千家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