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時期,有一個人他性格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經常擊劍悲歌,而他的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善作五言詩,而僅憑六首絕句詩就流芳百世,這個人就是王之渙。 王之渙才情俱佳,曾登頂鸛雀樓,面對著這綺麗美景,大筆一揮便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好詩。 大唐盛世,我欲登高,施展一身才華 王之渙曾經是一個小地方的主薄,但他心比天高,不屑于與世人同流合污,遭到奸佞之人的誣陷,丟了官職。自此,像李太白那樣,訪山問水。 35歲那年,他途徑山西永濟市,登上了鸛雀樓。有一傳聞,說鸛雀樓是古人盼母而建造的。因此,此樓建造的宏偉、巨大。 作者初登鸛雀樓,望著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心潮澎湃,心里頓時斗志昂揚。此情此景,勾起了他心中作詩的欲望。就此,一首足以影響盛唐詩壇動蕩的詩誕生了。 這是一首人們耳熟能詳、幾乎都能背誦的小詩:
現在讀來,也是贊不絕口的。區(qū)區(qū)二十個字,就包含了人生哲理與境界。尤其是后兩句,其哲理是非常深奧的。 詩的前兩句是寫登樓所見,太陽緩慢從遠山向下降落,漸漸貼近,再一點點隱沒;黃河向東方大海的方向滾滾奔流,視野開闊,畫面生動意境雄渾,令人心醉神迷。這第一聯便已無人能及,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放眼于天地間,被這蒼茫景象所震撼,怎會不心生感慨呢! 詩的第二聯可以說是生活常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站得越高,看得越遠。但有了前兩句為后兩句的敘事說理作好形象上的鋪墊,這個生活常識就又變成了富有意趣、極其貼切的人生哲理,詩人在這里寫出了唐代的人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和氣度。 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這首詩不僅讓詩人流芳于世,更讓鸛雀樓名揚天下,當然,這只是后話了! 這首飽含哲理的詩其實也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的: 希望人們能夠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王之渙此生雖只有六首詩傳世,但首首皆為精品,特別是他的《涼州詞》與《登鸛雀樓》更是精品中的精品。那么,是哪六首詩呢,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九日送別》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橫吹曲辭·出塞》黃砂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俗話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無事之時,我們可以拜讀一二,見識書中的乾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