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LOG 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2019年國內(nèi)vlog的發(fā)展趨勢,“出圈”二字恰如其分。似乎一夜之間,vlog登上了更引人注目的舞臺。 更多vlogger是下沉在微博、B站的素人。他們年輕、敏銳,熱衷分享,渴望表達,通過手機或入門級小型相機,記錄著自己零零雜雜的生活瑣事。 吃不到的美食,看不見的美景,無法企及的經(jīng)歷,難以成就的愛情,都可以通過別人的鏡頭得到慰藉。 對于當下的年輕一代而言,那些很難與父母分享的、無法和朋友傾訴的,卻又始終繞不過解不開的生活迷思,借助vlog的社交媒體屬性,也找到了情緒的出口,屏幕那邊的受眾,成了完美的傾聽者。 一切都是嶄新的 @文| 董雅婷 誰也沒想到,這種以記錄個人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烙印著鮮明B站風格,一直在年輕群體中小打小鬧的視頻形式,能在兩會媒體報道中拔得頭籌。 一切都是嶄新的。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播報不再是唯一傳播方式,《中國日報》的記者開始對著鏡頭聊“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像第一次參加兩會”,編輯記錄調(diào)侃著發(fā)布會現(xiàn)場同行間的“寸土必爭”,中國網(wǎng)的攝影師忙著探秘參會人員的行李箱。 追代表、攔委員不再是遠在天邊的事情,媒體人通過搖晃的鏡頭牽起了屏幕前觀眾的手,年輕人的笑點被戳中:“這和我們平時追星一樣嘛,這么親民的報道方式我喜歡!” 似乎是一夜之間,vlog登上了更引人注目的舞臺。這事兒有點超出年輕人的理解范圍了,畢竟,上一次它引起大規(guī)模關(guān)注,還是在娛樂圈——因為拍攝在伯克利音樂學院求學的生活日常,歐陽娜娜曾11次登上微博熱搜。 她的vlog像一枚來自大洋彼岸的石子,在國內(nèi)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大行其道的平靜湖面上,暈起層層波瀾。 風起 更多vlogger是下沉在微博、B站的素人。他們年輕、敏銳,熱衷分享,渴望表達,通過手機或入門級小型相機,記錄著自己零零雜雜的生活瑣事。 他們既是創(chuàng)作者,也是這種視頻類型的主要受眾。當vlog突破次元壁在多個文化圈層間穿行時,熱衷趕潮的年輕人,又一次切中了時代的脈搏。 Vlog的全稱是Video Blog,是blog的變體。在實際操作中,創(chuàng)作者用影像代替?zhèn)鹘y(tǒng)blog的文字和圖片,以個人視角進行拍攝,以后期剪輯把控節(jié)奏,達到真實記錄生活的目的。 與blog一樣,vlog也是舶來品。2012年,vlog開始在國外興起并逐漸流行。國內(nèi)最早的一批vlogger以留學生、海歸為主,“我在美國的大學日?!薄凹~約的一天”成為國內(nèi)最早的vlog主題。 同時,先行者的群體屬性也為其一早就劃定了主要的傳播圈層。根據(jù)百度指數(shù),2016年以來,vlog在國內(nèi)的搜索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并逐漸涌現(xiàn)出王曉光、井越、飛豬等職業(yè)vlogger。即使視頻內(nèi)容有所差別,但大多知名vlogger忠實踐行著“詩和遠方”。 擁有184萬粉絲的井越最近去了倫敦,因為品牌方的牽線搭橋,和貝克·漢姆有了交集。翻閱以往的vlog,他日常生活包括但不限于受邀前往紐約參加時裝周,去東京參與最新款電子產(chǎn)品的測試,在南法追逐陽光與海,分享與女友的生活日常。 再往前追溯一點,他曾是人人網(wǎng)上小有名氣的作者,發(fā)表以哲學為主的文章,遣詞用句精煉松弛。后來前往圣安德魯斯大學攻讀哲學系研究生,回國后成為了一名脫口秀編劇。 井越將 Vlog 定義為“自戀的產(chǎn)物”,這或許也說出了大多數(shù)vlogger的心聲。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中國20-29歲年齡段的網(wǎng)民占比最高,達30.0%。成長于社交網(wǎng)絡(luò)奔涌期的80、90、00后,沒有人愿意成為一座孤島。 vlogger用攝像頭長時間對準自己,更深度地袒露生活,用配樂和剪輯傳遞自己的喜好,體驗著一種前所未有的“世界由我展開”。 同時,主打自主化、人格化的Vlog 也迎合了年輕一代對獨特個性的追求,它創(chuàng)新了文本表達方式,改變著傳統(tǒng)大眾媒介傳播內(nèi)容千人一面的局面,給予使用者最大程度的創(chuàng)作空間,充分撬動并滿足著年輕人的表達欲。 另一方面,vlog幫助年輕受眾縮短了與目標對象之間的距離。因為本身具有的記錄性和互動性,兩會期間主流媒體對vlog的運用讓高冷疏遠的政府形象變得親切有趣,嚴謹?shù)男侣剶⑹赂呷宋臍赓|(zhì),受眾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 而由素人成長為KOL的vlogger則為受眾提供著了解世界的新視角。身兼導(dǎo)演、攝影、剪輯、主持多職的vlogger竹子一口京腔,自信獨立,工作足跡遍布全世界,通過視頻展現(xiàn)斜杠青年的苦與樂; Cnvivi王曉光忙著解鎖世界上最早的快餐店,推薦小而美的早餐神器,獨自外出成為一名城市“夜行者”; flypig飛豬則更為特殊,他將個人旅朝經(jīng)歷拍成《朝鮮95小時》,以第一視角描繪出一幅真實的朝鮮生活浮世繪。 李誕曾說,人類的發(fā)展史是一個壓抑欲望的過程,即延遲滿足,而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狂歡中,大家追求的都是即時滿足。作為目前最受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之一,vlog也為受眾提供著即時滿足的服務(wù)。 吃不到的美食,看不見的美景,無法企及的經(jīng)歷,難以成就的愛情,都可以通過別人的鏡頭得到慰藉。 因為vlog的真實屬性,它甚至還發(fā)揮著一種類似于“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過著你想要的那種生活”的勵志雞湯作用,讓屏幕另一側(cè)的年輕人重新審視、調(diào)整個人的生活方式。 但加油站也好,鎮(zhèn)痛劑也罷,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不是每一個都有體驗詩意生活的精力與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vlogger 的鏡頭成為了受眾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下沉 在B站上,vlog如星子般分布于美食、音樂、科技、生活等各個頻道,日更近千條,熱門視頻的單條點擊量甚至可達百萬。 平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原創(chuàng)內(nèi)容)的屬性為vlog提供了進一步打破公眾人物、精英階層壁壘的沃土,它下沉到廣大素人群體中,開始具備社交屬性,并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青年文化語態(tài)。 2018年12月,入駐B站兩個月后,清華大學官微推出首個vlog《凌晨1點的清華,路上的同學們在干嗎》。視頻中,從實驗室出來的學生不占少數(shù),保安還在進行校園巡查。 一名建筑系的男生大概在圖書館經(jīng)歷了抓耳撓腮的一天,拎著一瓶水苦澀地說“想散心”。偶遇的老師和主持人以兄弟相稱,他已經(jīng)習慣了工作到凌晨,云淡風輕地對著鏡頭表示“學生辛苦老師也得辛苦,沒有學生哪有老師。”剛開完會的數(shù)學系學生會主席腳步匆匆,面對鏡頭,他下意識地摘下帽子以示尊重。 清華大學vlog出鏡主持褚臻在采訪中復(fù)盤了當初的選題過程。vlog席卷年輕群體,但在追求嚴謹?shù)母咝V畠?nèi),新生事物的萌芽還需陽光和時間的共同作用。 “一開始其實并不能得到學校太多的幫助,很多選題涉及授權(quán),這就比較麻煩。夜間的校園這個題材比較新穎,又很有反差,發(fā)揮空間也大?!蹦贻p人最了解年輕人。截至目前,《凌晨1點的清華,路上的同學們在干嗎》仍穩(wěn)居清華B站官微瀏覽量榜首。 而在北京大學校園內(nèi),vlog的出場更加自由和浪漫。手持Gro pro運動相機,記錄學習生活、餐廳佳肴、春日的桃花,夜晚的星宿,vlogger的拍攝主題與北大的文學氣質(zhì)嚴絲合縫。中文系大三學生小蝶在B站分享了宿舍生活、考試魔鬼周、戀愛故事和返鄉(xiāng)之旅。 她的關(guān)注量只有兩萬多,即使在素人圈里也不算頂級流量,但看過她視頻的人都忙著在社交平臺上奔走相告,“我在B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寶藏女孩。”堅持每天6點半起床,認真落實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既能攻讀晦澀的大部頭文學巨著,也是鹿晗的“女友粉”。 小蝶、褚臻以及他們鏡頭中的其他同齡人,更新了傳統(tǒng)學霸的基本面目:他們崇尚知識,摒棄沉悶酸腐,是故事中“別人家的孩子”,有階段性的清晰目標,也高度自律。 vlog提供了類似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的益處,塔尖的人得到目光嘉獎,peer presure(同儕壓力)通過鏡頭傳遞給了癱在床上追劇刷八卦的同齡人——時間寶貴,莫要“等閑負了青春約”。 陪伴 美國情景劇《我為喜劇狂》中,Kenneth對著一個骷髏模型講述母子深情??粘睬嗄陠栴}備受關(guān)注的當下,vlog也充當起了“骷髏”般完美傾聽者的角色。 新疆女孩肖肖拍攝的初衷之一,是希望能和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分享交流。2017年,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yè)后,她將工作地點選在了佛山。新的環(huán)境像一個真空玻璃罩,里面是無力排解的孤獨,外面是觸不可及的陌生事物。 畢業(yè)后近兩年里,她先后經(jīng)歷了考研失敗、工作不如意、異地戀分手、獨居缺少家人朋友的陪伴,因方言障礙難以與同事交流,她用“可怕”形容當初孤島一樣的生活。 “大家都在說粵語,只有和我交流時才會說普通話。那種感覺太可怕了,身邊的人在說什么你都不知道?!?/p> 關(guān)注肖肖的人,絕大多數(shù)因為她發(fā)布的考研視頻。因為復(fù)試失敗,她被迫登上應(yīng)聘的末班車。在那條vlog中,肖肖一個人坐在陽臺上面對分辨率不高的鏡頭,神色沮喪,充滿無奈:“我知道考研有人成功就有人失敗啊,不能想不開,但我就是想不開,我知道哭和難過沒用啊,可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張昕認為,“社會原子化背景下,青年們遠離家鄉(xiāng),獨自奮斗,脫離各種共同體,缺乏血緣地緣的聯(lián)系,盡管技術(shù)為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社交空間,但情感上難以連接。” 對于空巢青年來說,那些很難與父母分享的、無法和朋友傾訴的,卻又始終繞不過解不開的生活迷思,借助vlog的社交媒體屬性,找到了情緒的出口,屏幕那邊的受眾,便成為了完美的傾聽者。 初心 一部手機或相機,一個自拍桿,外加一個能對著鏡頭交流的人,vlog的拍攝,似乎比想象中簡單。但隨著大量業(yè)余vlogger入局,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vlog究竟有沒有門檻? 褚臻覺得有。一個優(yōu)質(zhì)的vlog要選定主題、寫腳本、聯(lián)系拍攝人、選擇拍攝地點、鏡頭要穩(wěn)、運鏡要成熟、“要輕松幽默,也要有正能量?!?/p> 肖肖也覺得拍vlog不是隨便玩玩。為了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她常常要在錄制前寫下一份提綱。她還有個小本子,上面整整齊齊記錄著自己的選題靈感。 今年2月,32歲的阿杜從阿里巴巴影視部門離職,成為一名專職vlogger。在阿杜看來,如果在單純記錄生活的同時希望作品能得到廣泛傳播,那么主題、創(chuàng)意、對生活的敏感、對粉絲的喜好洞悉、對后期剪輯技術(shù)的掌握都必不可少。 至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阿杜反而覺得可以放到其次,“我自己用的設(shè)備都是3000元以下的,如果不是攝影博主,沒必要追求高畫質(zhì),一個可以揣在口袋,隨時能掏出來進行拍攝的小型設(shè)備就足夠了?!? 設(shè)備總在更新迭代,但邏輯與內(nèi)核,實惠與實用日益成為年輕vlogger的關(guān)注重點。技術(shù)發(fā)燒友那一套在這里行不通。對于他們來說,設(shè)備只是蛋糕上的奶油花。有了蛋糕,才能有花。 當然,成為一名vlogger也意味著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一條長約10分鐘的vlog可能需要10GB素材,三段配樂,五次轉(zhuǎn)場,近10小時的剪輯,研究生一年級的褚臻不得不擠占休息時間來完成相關(guān)制作。 帶著牙套出鏡的肖肖遭到過觀看者對其外貌的指摘,從一個普通工科女孩變成擁有5000關(guān)注量的vlogger,她必須開始學習“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舉”的能力。 離職入局vlog的阿杜目前還沒有實現(xiàn)盈利,他信奉“做好內(nèi)容是關(guān)鍵,在變化中思考變化”,一年為期,“如果專職vlogger無法走通,就重新找工作?!?/p> 對于大多數(shù)vlogger來說,支撐他們在時間和金錢的擠壓中扛下去的,是說出來有些輕飄飄的情懷和初心。 在抖音上擁有24萬粉絲的阿杜選擇重新出發(fā),他將多年從業(yè)經(jīng)驗傾囊相授,分享vlog制作技巧,“很多人都想做這個事,但是卻苦于沒有相關(guān)的技術(shù),那我不能滿足于短視頻里的嘻嘻哈哈,我有責任去做點深度的東西,為大家普及這些知識?!?/p> 褚臻拒絕了廣告商的邀約,把“通過分享個人生活,為大家排憂解難,分享快樂,提供正能量”作為當下的首要目的。 肖肖在2019年考研初試成績公布后再次錄制了視頻,那個曾經(jīng)因為考研失敗而懷疑人生的女孩,對著鏡頭微笑著鼓勵同齡人:“難過是正常的,也是暫時的,請你不要著急,天不會塌下來,你會變成更好的人?!?/p> 初心——是個讓人有點動容的話題。年輕一代渴望被需要,追求個人價值,看重精神的力量,竭盡全力為干涸的生活增加綠意。而這些珍貴的心意,都被vlog一一收藏。 這種分享日常生活的形式能否大獲全勝?沒有人能預(yù)測。唯一能肯定的是,扛起設(shè)備拍攝vlog的年輕人,不全然被時代裹挾著前行。他們本身就是吹向山河湖海的風。 關(guān)于vlog,你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好點子? 全部留言告訴我們! 責編:宋澤宇 審發(fā):劉博文 歡迎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