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耳草(田基黃) 來源產(chǎn)地藤黃科草本植物地耳草的全草。生于山野及較潮濕的地方。春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洗凈,曬干,切碎用。分布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別名田基黃、田基王、小田基黃、黃花草、黃花仔、對葉草、七寸金、細(xì)葉黃 性味功效《中藥學(xué)》 甘、苦,涼。歸肝、膽經(jīng)。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于濕熱黃疸本品能入肝膽,功能清熱利濕,用治濕熱黃疸,具有良好療效,可配合茵陳、金錢草等同用。用于瘡瘍腫痛,毒蛇咬傷等癥,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煎服,另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用于跌仆傷痛 本品又能活血消腫,用治跌仆損傷,除煎湯內(nèi)服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微苦,涼。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闌尾炎,眼結(jié)膜炎,扁桃體炎;外用治瘡癤腫毒,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中藥大辭典》 苦甘,涼。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fēng),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大劑可3~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