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事有心,人間才能有味 ? 汪曾祺 畫畫 “以意為之”,疏解心中煩悶 
 汪曾祺的畫主要以寫意花卉為主,其畫作風格用汪曾祺自己的話說:“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其實沒什么看頭,只是因為是作家的畫,比較別致而已?!?/p> 其實畫作水平如何大家不必過于較真,汪老自己是很樂在其中的,而且把這種愉悅的心情也帶給了身邊的朋友以及讀者。 他曾經(jīng)畫過一幅紫藤,自己也知道畫得隨意,滿紙淋漓,水汽很足,到了幾乎不辨花形的地步,朋友看到了問他:“你這是畫的什么呀?”他傲嬌地回“驟雨初晴”!汪先生調(diào)皮的一面盡顯。 汪曾祺有一陣子還專門畫過土豆。1959年,他被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進行勞動改造,因為表現(xiàn)好,且有美術(shù)才能,便被分配到沽源馬鈴薯研究站畫畫。被下放的汪曾祺,并沒有抱怨,反而覺得自己是“因禍得?!薄?/p> 因為土豆畫完后就沒用了,切開的放在那很快會氧化、變質(zhì),扔了可惜。所以汪曾祺便“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過上了“神仙過的日子,因為田野里的土豆比超市里的好吃得多”! 這就是汪曾祺,總能在平凡的日常里發(fā)現(xiàn)生活的妙趣所在,即便在被下放的艱難歲月里,也不改對生活的這份熱愛。 臨帖 是很舒服的,可以使人平靜 
 汪曾祺比較認真的臨帖是從12歲才開始的,那時候練字都是描紅模子,因為紅模子底子是歐字,可以讓孩子略窺筆意,知道字是不可以亂寫的。 汪曾祺雖然覺得描紅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尤其是十幾歲正是貪玩的年齡,但是后來他也說,那時候打下的基礎讓他終生受益。 他的字有點魏碑的底子,米芾的意思,再加上一點亂七八糟的影響,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一種字體。 “字頗清秀,似明朝人書”。 汪曾祺自己說,我寫字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自己的畫上題詩,這是畫畫的另一個樂趣所在。可以寄一時意興,抒感慨,也可以發(fā)一點牢騷。 他為宗璞畫過牡丹,題曰: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馮友蘭先生評價道:“詩中有人。”這首詩也成為了汪曾祺傳誦最多的一首。 
 做菜 愿意做菜的人,不過是更熱愛這個世界 
 汪曾祺是最懂生活的作家,最有文采的廚子。每到一個新地方,他最愛去的就是菜市場。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聞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感到生之樂趣。 體力充沛,材料湊手,做幾個菜,是很有意思的。最有意思的是,自己去買菜。 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著手遛彎兒要“好白相”。更何況,菜市更有生活氣息一些。另外,做菜,也是一種輕量的運動。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著(沒有人坐著炒菜的),這樣對成天在寫字樓伏案工作的人,可以改換一下身體的姿勢,是有好處的。 做菜很有可能是老爺子一種放松心情的方式,享受其中樂趣。 就算經(jīng)歷過曲折歲月的汪老,是用筆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隨遇而安的烏托邦美好世界。那么我們也愿意跟隨汪老,通過他的文字,去探尋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溫情和純凈來洗滌這塵世的苦悶、憂郁和惶惑。 汪朗說:爸爸總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現(xiàn)給大家,把苦難的東西留在自己心里,因為他覺得,哪怕是再絕望的時候,他也一定要給一絲絕不會斷絕的希望。 也正如汪曾祺在《萬事有心,人間有味》中所說: 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