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的東北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是磚瓦房,磚院墻,同五、六十年代相比較,簡直是兩個天地之別。 東北人干什么是都很講究規(guī)矩,講究面子。那個年代,不管生活條件怎么貧窮,每家的小院子都規(guī)矩得板板整整,看見就順眼舒心。院子有多大,障子就圍多大,把破亂東西,柴火等都圍起來擋在里面,小園子也圈起來,種上蔬菜。不夾障子的院子,大家叫“敞八道子”,意思是說:院子四通八達,是不會過日子的人家,大家都瞧不起。 障子是土語,城市人叫柵欄,學名叫籬笆墻。夾障子的材料各地不盡相同,就地取材,有啥用啥。林區(qū)木頭多,那里的人家都用手臂粗細的松木做柵欄,又結(jié)實又漂亮。在平原住的人家,沒有幾家用木頭做障子的。我小時候,開始是用苞米桿子夾障子,后來用高粱桿夾。苞米桿子葉多,軟乎,老牛喜歡吃,一時看不住,老牛掏一口,障子就成為豁口子。高粱桿不招牲口喜歡,高粱桿上下基本一般粗,夾出來的障子美觀,好看,當時,是夾障子材料的首選。 夾障子這個活雖然簡單,但一個人干不了,最少需要兩個人。地剛化到一鍬多深時,就可以夾障子。首先是挖溝,在挖溝前,要把過去殘留舊高粱桿拔出來,把舊溝里的殘土清理出來,如果溝不夠深,需要再深挖一下。高粱桿要選粗壯、筆挺,曬干,去掉葉子。夾障子的時候,一個人把高粱桿立在溝中央,用手扶著,另外一個人培土,踩實。夾到了一定的距離以后,馬上,在障子的里外用粗柳條桿綴上腰,這樣,秫稈們就連成一片,成為了籬笆墻。 障子有厚薄之分,過去,秋末冬初夾障子擋柴火垛,這種障子要用整捆高粱桿,障子里面站一個人,外面站一個人,夾的時候,兩個人互相都看不見,在綴腰綁繩子的時候,曾經(jīng)發(fā)生過笑話。 笑話說的是兩個人在夾障子,有一個人說話口吃很厲害,他在障子里面,兩個人用木棍在高粱桿中間加固。說話利落的人用繩子勒木頭棍,問里面口吃的人:“怎么樣,好沒好?勒不?” 這個人的意思說:我剛才勒的怎么樣,還需要勒嗎? 口吃的人在里面喊:“好….”。 外面的人認為這樣勒可以,感覺繩子勒的還不太緊,又加了一把勁。又問了一句:“好沒好?” 結(jié)巴喊:“好……勒” 外面的人更加使勁勒,怕勒不緊,用腳蹬著使勁。這個時候,口吃的人聲嘶力竭叫喚:“好…..勒……疼啊!” 原來,口吃的人把手伸進繩子里面,把手勒進去了。 院子里夾上障子,馬上顯得規(guī)矩了很多。雖比不上土墻、磚墻結(jié)實,但也有它的好處:透光、通風。有了陽光,小院便有了生氣,有了清風,小院便添了人氣。 早晨,剛出窩的蘆花雞們在籬笆墻根下刨食,任憑主人呵斥追攆,就是不肯離院,一個個悠閑地在籬笆邊踱著方步。 中午,火辣辣的太陽早把大門外瘋長的青麻綠草曬卷了葉,而籬笆上的倭瓜花、蕓豆花和葫蘆花,卻在陰影里開得正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蜂蝶紛至沓來,它們把灼熱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斕的詩! 晚上,夕陽西下,大人孩子將飯桌擺在倭瓜架下,沐浴著障間吹進的一絲絲涼風,嘴里嚼著黃瓜蘸雞蛋醬,耳畔聽村里的大喇叭說評書,唱二人轉(zhuǎn),那真叫一個爽,真叫一個靜,有聲勝無聲,心靜勝境靜! 籬笆墻圍起來的農(nóng)家小院,醉心的就是這種安謐祥和的田園情境。這里一片幽香,如莫扎特的小夜曲,這里浪漫,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風兒輕輕的,鳥語甜甜的,每天都在熏醉籬笆院里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