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唇屬脾,脾與胃為表里,故口唇癥狀多數(shù)為脾濕胃熱熏蒸所致,極小部分由外邪和小兒胎毒引起。大概實證多于虛證,熱證多于寒證,里證多于表證。又因口內(nèi)津液,通于五臟,故臟氣偏勝,便有不同味覺反映于口,成為診斷的依據(jù)。 1、口淡:無味,飲食不香。有見于外感風(fēng)寒的,以祛邪為主,也有見于病后胃虛的,用六君子湯調(diào)理。一般病中出現(xiàn)口淡,多為胃有濕濁,淡而且膩,舌苔亦膩,甚則惡心犯嘔,故不作主證治療,于主方內(nèi)加入藿香、蔻仁、陳皮等芳化和中。 2、口苦:膽熱或肝熱證,多見口苦,故《內(nèi)經(jīng)》稱為“膽癉”。如說:“此人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又說:“膽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治宜龍膽瀉肝湯加減。但熱病中常見口苦口干,不作為主證,熱清則苦味自除。 3、口甘:口內(nèi)常覺甜味,飲白水也甜,系脾蘊(yùn)濕熱,《內(nèi)經(jīng)》稱為“脾癉”,并謂“治之以蘭”。蘭草即佩蘭,取其芳香清化,亦可用瀉黃散加減。 4、口咸:系腎液上乘,屬虛火者,用滋腎丸引火下行,屬虛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 5、口酸:肝熱乘脾,用左金丸加神曲。 6、口辣:口內(nèi)有辛辣味,板件舌上麻辣感,或挾有腥氣,皆為肺熱,用加減瀉白散 7、口膩:不爽, 常伴舌苔厚膩,為濕濁極重,脾胃不化,用平胃散加藿香。 8、口臭:口內(nèi)出氣臭穢,多屬胃火偏盛,常在溫?zé)岵〖啊翱诏彙?、“亞宣”等證中出現(xiàn),用加減甘露飲。如若臭如餿腐,則為消化不良,不可作純熱證治療。 經(jīng)常口有穢氣,用藿香煎湯時含漱。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連翹末兩錢,或嚼黑棗數(shù)枚,能減。 9、口渴:為常見證狀,在診斷上有重大意義??诳逝c否表現(xiàn)在飲水不飲水。 一般口渴多為氣分有熱,若口渴而煩躁,舌質(zhì)紅絳,或舌尖紅刺,為營分郁熱,宜用清燥湯。但熱邪剛?cè)霠I分,往往口反不渴,吳鞠通所謂“舌絳而干,法當(dāng)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分也?!边@是邪熱人營,蒸騰營氣上升的緣故,病情比氣分更深一步。 以口渴為主證的有“消渴”中的上消癥。上消的特征是:頻渴頻飲,飲水即消。一般由于肺熱津傷,用天花粉散;也有心火偏旺,消爍肺臟氣陰,用黃芪竹葉湯和生津飲。 假如肺寒氣不化水, 飲一溲二, 難治。 口渴多欲飲水,如果渴不思飲,飲亦不多,或喜熱湯,為濕濁水飲內(nèi)阻,津不上承所致,稱為假渴。不可清熱生津,相反地宜芳香溫化,水濕除去,口自不渴。同時水濕證本不應(yīng)渴,若服藥后口反作渴,為水濕已解之證,亦不可當(dāng)做渴證治療。為此,口渴證須辨欲飲不欲飲,飲多飲少,喜涼喜溫,氣分營分,并結(jié)合其他癥狀,不可一見干渴即認(rèn)為熱證。 《中醫(yī)臨證備要》秦伯未、李巖、張?zhí)锶?、魏?zhí)真 |
|
|
來自: 石門易卜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