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初之竹,陰陽并濟,如人之道暗符陰陽。 做人要剛柔相濟。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氣概;柔是一種風度,一種魅力,一種姿態(tài)。剛有泰山壓不彎的脊梁,柔則有鳥鳴啁啾的婉轉;剛有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勢,柔則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功效。剛太過則易生暴虐,柔太過則顯得卑弱。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狀態(tài)。 做人如竹,柔而不折,雨過不濁,做人當如竹。 從《史記》的某些篇章里,我們可以推測出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老子要長于孔子幾十歲。在眾多的歷史記載中,對老子的壽終年齡有兩種說法:一說160歲,二說200多歲,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老子長壽。 就在老子100多歲的時候,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只是張開嘴向孔子伸了伸舌頭。孔子十分不解,再次問道。老子長時間不發(fā)話,孔子繼續(xù)洗耳恭聽。老子拗不過孔子,最后又張開了嘴,讓孔子看他已經(jīng)脫落不在的牙齒。 這個時候孔子頓悟。 兩個世界級的思想大師的對話就是這樣在伸舌頭和張嘴的肢體對話中結束,但里面的寓意卻值得我們深思。 老子告訴孔子的是:舌柔齒堅,但最后的結果是牙先掉了,舌頭卻仍然健在。 其實,老子在他的《道德經(jīng)》里多次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這一次他是再次給孔子一次強調。 一個人從年輕到年邁,思想是不斷成熟的,在老子的老年時期他再次論道柔弱和剛強的關系,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何為柔,何為剛,究竟誰能勝誰? 我曾有一良師,姜子龍老師,老師喜竹愛竹,我曾問何為竹?老師答我:竹為人,為己,為天下。我當時不解,如今就此明了。 風能折松,不能折竹,竹子柔道治天下。 文/天下第一 |
|
|
來自: 昵稱6346240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