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 - 胡赳赳 中 的 生 僻 字 玉 器
解釋: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pàn](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商湯王打敗夏桀[jié]之后,斝被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清乾隆-白玉活環(huán)斝形杯
解釋:古代婦女戴的簪子兩頭的玉飾,后泛指精美裝飾品。由于頭為六陽之首可代指王權(quán)中心,故而珈字也有王殿之意。
解釋:字從皿,從禾,“禾”指“五谷”、“糧食”。“皿”指“容器”、“盛器”。“禾”與“皿”聯(lián)合起來表示“把五谷所釀之酒放到容器里進行配比品嘗”。盉是中國古代的盛酒器,是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diào)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為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pàn],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清中期-和田玉雕龍首盉
解釋:同圭,古玉器名。用作憑信的玉,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用于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 故宮博物院藏 - 玉谷紋圭
解釋:赤色的玉?!对姟ね躏L(fēng)·大車》:“大車啍啍[tūn],毳[cuì]衣如璊。”
解釋:盨由圈足簋[guǐ]發(fā)展而來,用途相同。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或食具。其形狀為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實用器已基本消失。 清中期-白玉夔龍盨
解釋:鬲食器,炊粥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銅鬲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鬲多以偶數(shù)組合與列鼎同墓隨葬,起著陪鼎的作用。直至戰(zhàn)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 清-白玉鬲式爐
解釋:罍?zhǔn)侵袊糯笮褪⒕破骱投Y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yí],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zhuǎn)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漢-古玉獸面紋方罍
解釋:巹,一種瓠[hù]瓜,味苦不可食,俗稱苦葫蘆,多用來做瓢。周朝起,結(jié)婚時人們用它作盛酒器,是夫妻結(jié)婚的一種儀式。儀式中把一個匏[páo]瓜剖成兩個瓢,而又以線連柄,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同飲一巹,象征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也可以說是古人的“交杯酒”。 故宮博物院藏 -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解釋:“班” 是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的用漢字,如班級、班組等。 古時候,“班”的本意是指一對分開的玉。一對合在一起的玉為玨[jué],一對分開的玉為班。后來,這個字由原始字義開始具有動詞含義部分,并由分開、分給的意思逐漸引申為鋪開、頒布的意思;而這個字的名詞含義部分由分塊、分部的意思逐漸轉(zhuǎn)化為分級、次序的意思;再后來就成了現(xiàn)代常用的序列、組合的字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