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穎陶 “二黃”戲是一個暴發(fā)戶,俗語說得好:“暴發(fā)戶,沒譜”。本來,家譜這種東西,非是簪纓世系的士大夫家,不能長久保存的,一個暴發(fā)戶,必然是由落魄中掙扎出來的,當(dāng)其顛沛流離之時,一日三餐,有時竟弄得朝不保夕,自己一身,有時還料理不周全,縱然舊有家譜,恐怕不是失落,也許早就覆瓿補(bǔ)壁了?!?/p> “二黃”戲從民間闖入了都市,沒有多少年便一躍而得執(zhí)中國劇壇的牛耳,百年以來,曾未少衰。起初本是受人攻擊的,后來居然得到很多人的擁護(hù),這不能說不是一種異數(shù)了。不過美中不足得很,一代英雄,他的身世來源,至今還不曾被世人追求清楚。 最早談到“二黃”的來源的,要算楊靜亭了。在他所著的《都門紀(jì)略》(道光二十五年初刻本)中云:“黃腔始于湖北黃陂縣,一始于黃岡縣,故曰‘二黃腔’”。 城隍廟前的戲臺(湖北武昌) 此說不詳其所本,是否楊氏所自造,今尚不敢斷定,或許當(dāng)時演唱“二黃”戲的伶人,也是如此相傳,亦未可知。若干年來,人們談到“二黃”的來源,差不多都認(rèn)為起于湖北,雖然有不少人曾懷疑這種說法或未必確,但因為找不出相當(dāng)?shù)淖C據(jù)去駁他,也只好人云亦云了。 最近王二渠先生作了一部腔調(diào)考原,對于“二黃”,頗多驚人的見解。他認(rèn)為現(xiàn)在京劇所唱的“二黃”,其始是于道光十年前后由王洪貴、李六等從湖北帶到北京的,本名“湖廣腔”,湖廣二字急讀則成黃字,故訛為“黃腔”,楊靜亭因舊有“二簧腔”,遂附會成“二黃腔”,訛傳至今。至于“二簧腔”,是出于安徽的,乾隆間由高朗亭等帶到北京,其中包括“弦索調(diào)”“吹腔”“二簧”及“嗩吶二簧”等,二簧之所以名為二簧,則系因用雙笛托唱的原故?!?/p> 此說一出,劇界空氣為之一變,但我們近幾月來所發(fā)現(xiàn)的材料,證明了這說法并非確論。 王先生極力主張“二簧”不是“黃腔”,但歷來徽調(diào)與漢調(diào)除了方音的不同,并沒有多少出入,假使兩者不是一種,東西何以會雷同得如此利害?近日發(fā)現(xiàn)的嘉慶年抄本的漢?。ㄓ嘤呀兀稙觚堅骸罚渲惺瞧S合用的,所有幾段黃腔,都寫作“二黃”,可見黃腔本名“二黃”,并不是楊靜亭附會成的。 楊小朵之《烏龍院》 弦索調(diào)、吹腔等,不是徽調(diào)之內(nèi)的,他們的總名叫做啰啰調(diào),張漱石《夢中緣》序上所說:“長安梨園,所好秦聲啰弋”。其啰字便是指這種啰啰調(diào)而言。浙西等處所流行的有三種戲班,一種是昆腔班,專唱昆腔。一種是徽班,專唱皮黃,一種是三合班,所唱的是啰啰調(diào),高腔,但也附有昆腔及徽調(diào)。至于徽班中偶也有三兩出啰啰調(diào)戲,但并不及三合班之多,猶之皮黃班偶然也唱幾折昆腔而已,可見得弦索吹腔等,并不是徽調(diào)之內(nèi)的東西。 至于二黃的來源,我們現(xiàn)在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方向,雖然不一定便可做為定論,姑備一說,又何嘗不可? 最近在整理玉霜簃所藏的舊抄本戲曲時候,發(fā)見了兩本《新舊門神》,一是乾隆十九年金勝光所抄的本子,一是乾嘉間耕心堂的本子,兩本詞句工尺,僅有小異,在舊門神出來的一場是唱皮腔,及至新舊門神相爭的一場則變了腔調(diào),在金本上寫著是“宜王”,在耕心堂本上則寫的是“二王”,彼時我心中忽然一動:“二黃”二字,是不是由“宜黃”兩字訛傳下來的? 程硯秋便裝照片 江浙人讀“二”字和“宜”字相同,讀“王”字和“黃”字同音,讀書不多的人,因音同字不同而寫別字,是極常見的事,像文武“代”打,斷“背”說書之類的,一天怕不可以找出千八百個。現(xiàn)在廣東浙江的戲班里,對于他們所唱的二黃,還多寫作“二王”,黃既可以訛作王,宜焉見得不許訛成二?然而這里有一個最緊要的關(guān)鍵,“宜黃腔”是否曾盛于江浙呢? 幸而天不絕人,在枕月居士的《金陵憶舊集》里見到記載明末清初之時,宜黃腔曾稱雄于江浙一帶的文字(此處因為一種特別關(guān)系,不便把原文徵引出來),又把新舊門神和嘉道時所抄徽調(diào)二黃工尺譜去仔細(xì)對照,彼此之間,居然竟十九相同。于是便大膽的下了一個斷語,“二黃”本名“宜黃”! 《嘯亭續(xù)錄》云:“近日有秦腔、宜黃腔、亂彈諸曲名”。按此書是嘉慶時所作,這可以證明在那時候,還有人曉得二黃兩字真正應(yīng)該是那兩個字,至于甚么時候才被人們所忽略,恐怕是在鄂伶入都以后罷?!?/p> 宜黃腔在各種腔調(diào)之中,和太平腔、青陽腔、樂平腔等是極相似的,按湯顯祖《宜黃戲神清源師廟記》中云:“至嘉靖而弋陽之調(diào)絕,變而為樂平,青陽”,可知樂平和青陽的來源是出于弋陽,宜黃既和樂平等相似,或者也是由弋陽變來的。 (《劇學(xué)月刊》1934年第8期) |
|
|
來自: 老茶樹ieh6s3d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