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教育不僅是國之大計,也更是家之大事。在古代社會,父母為了孩子的前途,順便再給自己掙足面子,對后代的教育都十分嚴苛,而且還會采用一些很獨特的激勵方法,都是我們現(xiàn)在家長都做不到的,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古代最有名的教育,也許很多讀者都會想到“孟母三遷”,正如《三字經(jīng)》中所言,“昔孟母,擇鄰處”。起先,孟母住在一處墳墓附近,于是小孟子就學別人辦喪事,后來孟母搬到街市附近,小孟子又開始跟人學賣東西,最后孟母又搬到一處學堂附近,小孟子就開始學讀書,學禮儀,長大后成為一代大儒。
除了孟母這般,對下一代煞費苦心教育的例子還有很多,但也有一些家長,搞起了極端的教育,比如有一位清朝大官。據(jù)史料記載,清朝時期有位武官叫樊燮,系湖北恩施人,任清軍的永州鎮(zhèn)總兵,他和左宗棠還是老對頭。樊燮為了讓兒子考取功名,替自己在左宗棠面前爭口氣,于是就讓他兒子穿女裝在家學習,而且還不讓出門,直到考取進士后才能脫掉。
結(jié)果皇天不負有心人,樊燮兒子樊增祥于光緒三年考取進士,最后還成了一代文學家。孟母和樊燮,都成功的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用的方式卻不太適合我們?nèi)缃竦纳鐣h(huán)境,只能說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除此之外,在明清時期還十分流行一種教育后代的方式,即刻匾,也就是一種掛在自家房屋上的木制匾額,同時上面都會刻上具有激勵意義的文字。
比如,在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就珍藏了數(shù)百件這樣的匾額,小編找來三個具有代表性給您說說: 第一:“鼓篋上庠”匾。
“鼓”在這里是“裝滿”的意思,“篋”指代的是木箱子,而“庠”則是對古代學校的泛指,因此把幾個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把箱子裝滿書后到學校好好讀書,表示對學生殷切的期望和鼓勵。 第二:“天降石麟”匾。
后來“石麒麟”就表示有才華,因此“天降石麟”匾的意思,是家中又生了一個有才華的男孩,表達了父母對孩子將來成才的期盼,同時在孩子長大后,也是對他的一種激勵。 第三:“父子兄弟伯姪科貢”匾。
如果在家里掛上這樣一塊匾額,那“殺傷力”是巨大的,如果自己不好好讀書考取功名,那對不起的可就不是自己的父親,還有其他的兄長叔伯,甚至是愧對列祖列宗。另外,除了激勵的作用外,還能當做炫耀的資本,因此這塊匾才是最牛的。
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來看,鼓勵和引導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棍棒教育,因此這些匾額還是能起到相當?shù)募钭饔茫瑫r也能讓孩子樹立起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仔細想想,立匾額的教育方式,其實和我們現(xiàn)在給自己找個座右銘也是一樣的道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