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蚌埠是一座具有濃厚鐵路情結的城市。這里不僅有高鐵南站,還有一座閱盡滄桑、橫跨淮河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1911年,大鐵橋建成,蚌埠在開埠之年從漁村古渡向城市變遷。百年過去,作為津浦鐵路一部分的大鐵橋托起了飛馳的高鐵。5月29日,蚌埠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郭照東向“重走解放路、奮進新時代”長三角主流新媒體采訪團介紹,“沒有大鐵橋就沒有蚌埠火車站,沒有蚌埠火車站就沒有現(xiàn)在的蚌埠,就沒有‘火車拉來的城市’這一說。 探訪:每天數(shù)十對列車呼嘯而過 大鐵橋托起飛馳高鐵 在蚌山北麓,屹立于淮河之畔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像一條巨龍橫跨兩岸。該橋為固定型桁梁橋,全長570米,單車道。9個主橋橋墩穩(wěn)穩(wěn)立在河水中,橋墩上的斑駁記錄著她的滄桑。在大鐵橋東側20米處,還有一座鐵橋。據(jù)了解,這座橋建設已近20年,主要為了分解大鐵橋的運輸壓力,同時可以實現(xiàn)“雙橋雙行線”,縮短來往列車過橋時間。 郭照東告訴記者,每天至少有50對列車從大鐵橋上通過,其中有高鐵、動車還有普快列車。說話間,一列“和諧號”呼嘯而過。在記者駐足觀察的短短15分鐘內(nèi),有1輛列車駛過大鐵橋。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的“通車史”已有百年。 時光穿梭到1908年。那年,津浦鐵路開始修建。一年后開工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是解放前淮河上第一座也是僅有的一座鐵路大橋,是津浦線上僅次于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鐵路橋?!敖蚱骤F路淮河大鐵橋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同時也是我國現(xiàn)存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郭照東介紹。 變遷:漁村古渡變身皖北重鎮(zhèn) “大鐵橋”明星產(chǎn)品行銷多地 1908年,當時的清政府決定修建津浦鐵路,并把穿越淮河的地方選址蚌埠(時稱蚌埠集),1909年,津浦鐵路在蚌埠段設站。蚌山北麓,淮河之畔,沉寂的漁村古渡頓時喧囂起來。 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是津浦鐵路的一部分,蚌埠之所以將1911年作為開埠之年就在于,1911年5月15日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建成,蚌埠段鐵路建成通車。 津浦鐵路、大鐵橋給蚌埠帶來了巨變,隨著人口的聚集,商業(yè)的繁榮,蚌埠逐漸發(fā)展成皖北重鎮(zhèn)。1930年,寶興機器面粉廠誕生,成為蚌埠唯一的近代工業(yè)企業(yè),之后,它的機械修理車間,成為了蚌埠乃至安徽機修工業(yè)的發(fā)祥地。在這里,蚌埠試制成安徽有史以來第一臺重型機械——活塞式空氣壓縮機。 1947年1月1日,蚌埠建市,成為安徽第一個建市的城市。皖北大商鋪的繁榮讓蚌埠成為工業(yè)重鎮(zhèn)。 “沒有大鐵橋就沒有蚌埠火車站,沒有蚌埠火車站就沒有現(xiàn)在的蚌埠,就沒有‘火車拉來的城市’這一說。 ”在郭照東看來,大鐵橋在蚌埠的地位就是上海外灘的外白渡橋與高樓大廈,代表著整個城市形象,“著名的‘大鐵橋’牌香煙、汽車輪船的包裝的‘旅行餅干’等大鐵橋明星產(chǎn)品行銷皖北等地?!?/p> 故事:大鐵橋曾兩次被炸毀 紀念碑祭奠九英烈建橋凱歌 鐵橋橫跨,火車轟鳴,確立了蚌埠在中國版圖上的區(qū)位坐標。解放戰(zhàn)爭中,這座大橋飽受戰(zhàn)火的洗禮,有九位修橋工獻出了寶貴生命。緊挨大鐵橋南頭,鐵路西側的小型廣場上,一座建橋烈士紀念塔威嚴聳立。 據(jù)史料記載,1937年,國民黨政府未阻止侵華日軍北上,國民黨軍第31軍的戰(zhàn)士將大橋炸毀。1949年初,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吹響了解放全國的號角,倉皇逃竄的國民黨軍隊,將大鐵橋的主橋墩和橋件幾乎全部炸毀,企圖拖延解放軍渡河南下的腳步。為了保證部隊南下和支前工作順利展開,解放軍組織了各方力量,全力搶修淮河大鐵橋?;春哟箬F橋炸毀后,給南北交通運輸和帶來了很大困難。來自山東的王吉珍,是這批潛水隊員中經(jīng)驗最豐富的一位。到達蚌埠后,王吉珍立即帶領十幾名潛水隊員開展了對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的修復工作。 1949年6月,隨著汛期臨近,修建木質(zhì)便橋的工作愈發(fā)緊迫。王吉珍剛剛經(jīng)歷了手術,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就再次回到了搶修現(xiàn)場,帶領隊員們繼續(xù)進行潛水作業(yè)。他每天潛水超過8個小時,和潛水隊員們將一個個數(shù)百噸重的沉箱安放在淮河底部。就在便橋接近完工之時,王吉珍發(fā)生了意外。 7月1日,木質(zhì)便橋建成通車,津浦鐵路再次全線貫通。而由于長時間超負荷水下作業(yè),加上汛期臨近水流湍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又有劉建國、李鴻順、周福貴、周建成、任武志五位潛水隊員相繼犧牲。1949年11月得以重建的大鐵橋于1950年3月13日又遭到蔣軍飛機的突襲,投放十多枚炸彈,使3名修建大橋的橋梁工犧牲。 1986年,為紀念前后九名在修復淮河大鐵橋時犧牲的烈士,蚌埠南山公園建造了“建橋烈士紀念碑”雕塑。長眠于這片熱土的九位烈士,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建橋凱歌。(記者 王根喜 吳洋 蘇藝 聶靜潔 劉玉才 鄭強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