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解釋以上四諦十六種心里頭,為何叫做“法忍、法智、類忍、類智”。 以四諦中的苦諦為例,苦諦四種智慧、四種剎那前面的“苦”字,指的是“苦諦”;后面的幾個字,則是說,由于以三界苦圣諦為觀察對象,以三界苦圣諦為認識對象做“現(xiàn)觀”的觀修后,于是便能證得相應之智慧。其中,無漏的苦法忍,是因為現(xiàn)觀欲界中的苦諦,而生起斷除迷惑苦諦(即斷見惑)的智慧??喾ㄈ躺鸷?,又生起印證苦諦之理的苦法智;再后,因為現(xiàn)觀色界、無色界中的苦諦,生起斷除迷惑道諦之見惑無漏苦類忍、苦類智。 又如三界集諦,集諦中的集法忍,是因為現(xiàn)觀欲界中的集諦,生起斷惑證真的智慧。集法忍起來后,又生起印證集諦之理的集法智?,F(xiàn)觀色界、無色界的集諦,斷除集諦見惑,是名集類忍?,F(xiàn)觀色界、無色界集諦,印證集諦之理,是名集類智。三界苦諦、集諦中的四剎那既是這樣,三界滅、道二諦的四剎那也還是這樣,我就不再重復解釋了。 再講法忍、法智和類忍、類智的差別。法忍、法智斷的是欲界之惑,類忍類智斷的色和無色界的惑。另外,法忍、法智和無間道相應,類忍、類智和解脫道相應。 無間道也叫無礙道,屬于正在斷除煩惱的位上的、無有間隔地、能進入解脫道的修行。“忍”屬于“無間道”,是因為行者,正處于忍許、認可四諦之理,而絲毫不被惑體障礙間隔的階段之故;“智”屬于“解脫道”的原因,是因為既已了知四諦之理,自然即斷除惑體而得解脫的原因。無間道與解脫道皆為修行佛道、求得涅槃解脫的“四道”之一。去年修皈依的時候,我們解釋過無間道和解脫道,這里就不詳細再說了。 所以講,現(xiàn)觀欲界四諦之智,稱為法智;現(xiàn)觀色界、無色界四諦之智,稱為類智。“類”之一字,是“類似、相似”的意思,類似于之前的欲界之法。法智與類智復各有“忍”與“智”,合起來就叫做“八忍八智”。什么是“忍”呢?即以忍許、認可來斷除煩惱,如“法忍”、“類忍”,都屬于無間道;那么智呢,以“智”去印證真理,如“法智”、“類智”,都是解脫道。 又十六心之中,前十五心屬“見道”修行果位之預流向,又稱十五剎那;后一心則屬“修道”之預流果,因為到第十六心時,三界八十八的見惑,徹底斷盡之故。也就是說,由第十六心入于修道,再進一步地斷除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最后證得聲聞乘的極果阿羅漢。 摘自:古月禪堂 |
|
|
來自: 盡未來際 > 《佛學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