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人愛排隊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最近一次因為排火鍋上鏡,是在央視剛播的「城市24小時」里。 晚上6:30,春熙路的大小火鍋店早就排到了650號開外。 一群年輕人打算用一頓火鍋,給當晚就要出差的朋友餞行。結果,這位朋友愣是沒等到叫號,臨上飛機了也沒涮上一口鮮毛肚…… 慘是慘了點,但是想想從六點排到九點半,誰等誰誤機,只有等下次回來再聚了。 有數據顯示,一個成都人平均等位的極限時長是3.5小時。 難怪連央視都說,“為了吃火鍋排隊,大概是成都人最坦然的在所不惜了?!?/span> 答案當然是不會。 成都人排隊多半為了吃,一般來說,商圈的品牌店會提供各種零食水果飲料,就像海底撈,所以在排隊過程中被活活餓死是不大可能了。 甚至我覺得要不是因為場地有限,他們完全可能邊等位邊搓上幾圈麻將,以此轉移注意力。 也有長期混跡商場的老手,長年累月擁有了一套自己的排隊系統(tǒng)。 佛系的不挑食,一到商場就先把F5-F6通通排一輪,然后哪家先叫號吃哪家。反正都有人排,吃哪家也不覺得虧。 也有專一的,368桌2個小時也任勞任怨地排,和閨蜜擺會兒龍門陣,時間就混過去了。 當然還有能控場的,對每家店的排隊時間了如指掌,拿完號安排場電影再調頭回來吃飯,巴巴適適女朋友還夸他會辦事。 不過如果是像長沙網紅龍蝦館五一期間排7000桌這種,我估計熱衷排隊如成都人也會拒絕吧 不過要是排蒼蠅館子,這套系統(tǒng)就不太奏效了。 首先,蒼蠅館子走的都是薄利多銷路線,不太會像品牌店一樣準備小茶點。 其次,這些館子通常都是藝高人膽大,老板傲氣得很,愛排排不排走是他們的一貫作風,“來我這兒都是些認口味的熟客,他們哪會講究這些嘛!” ▲ 藏在鋼管廠的熊記涼拌菜,街坊吃了整整34年 那么問題來了,在蒼蠅館子排隊,成都人又是怎么扛過去的? 像成都這樣的美食之都,一條街、一個社區(qū)只要有一家店火,就會有一種生意迅速向這里靠攏—— 攤攤兒車,賣的是天蠶土豆雞爪冰粉一類的解饞小吃,隨時根據人流轉移戰(zhàn)場。
如果說店鋪是正規(guī)軍,那么攤攤兒車就是游擊隊。 它們賣的小吃分量不多不會影響今晚的正餐,所以是成都人等位過渡期的最佳選擇。 雖然攤攤兒車利用排隊經濟學完全不愁生意,但蒼蠅館子周圍的店就多半沒那么幸運了。 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成都人心中的美食天平,向來公正得很。
成都一直就有蒼蠅館子文化,很多都是開在居民樓里的社區(qū)店,地方本來就小,也就四桌的樣子,所以老板經常會自行拼桌。 成都人也大都習慣了,一來可以替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緩解排隊壓力,二來如果旁邊出現了什么眼饞的菜色,也好第一時間指著盤子說,”老板兒,加份兒這個嘛!“ 如果你叫老板兒重新換個寬敞的地方,老板兒大多會一口回絕,“做得久了有感情了,搬走了人家難得找'。
▲ 雙流的三樣菜賣了20多年,只賣中午,不是熟人帶路根本找不到 我就記得小學時候我家樓下有家紅油水餃店,只有老板娘一個人顧,幾平方的店就擺了兩張桌子,生意好到天天排隊根本不愁賣。 后來她家擴了店面,反而沒了之前天天爆棚的景象,也不知道是不是排隊等位的辛苦,會把入口的美味無限放大。 成都人念舊,骨子里會給這些老店留足地盤。 不信你隨便拎一個資深土著,他給你報出來的常去火鍋top3,絕對不是什么大牌連鎖,也不是某眾點評上的五星店家,而是那種偏得不能再偏、實惠得不能再實惠的街坊火鍋店。 反正正規(guī)請客很少光顧,因為他們也不清楚對方是吃味道還是吃環(huán)境,但是老友聚餐就一定選這里,只有這口才最香最正宗。
比起老店的穩(wěn),嘗試一家新店就像一場掃雷大戰(zhàn)。 好吃,皆大歡喜;踩雷,牙尖的成都人可不會只是簡單拔個草。 100字小短文時刻準備著,要一次斷了這家店在他們朋友圈生存的任何可能性……
這種掃雷行動很大程度上優(yōu)化了成都的美食生態(tài),味道不OK的店,早就被成都人拒之門外了。 成都人愛新鮮,好熱鬧,對外來美食向來都是開門迎客。 他們既不會拒絕清淡的潮汕牛肉鍋,也不會拒絕酸辣的泰式冬陰功,更不會拒絕和老外們一起去桐梓林吃一份正宗的美式厚切牛排。 也正是因為成都人好吃,才有了眼下這片百家爭鳴的美食江湖?。?/span>
與其說成都人愿意排隊,不如說成都人有時間排隊。 在「城市24小時」里,成都下班族不回家的比例高達54%,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融入夜色,準備開啟一天之中最放松的夜生活了。 大家都說成都悠閑,其實重點在悠不在閑。 而這份只屬于成都人的悠悠然,從巷子里的大排長龍得見,從他們愿意為一口涮毛肚等上兩小時的日常得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