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英貴 “聽而不聞”這個成語見于《禮記·大學(xué)》:“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意謂雖然聽到了卻沒有感知到,跟沒聽到也差不了多少,形容對事物不關(guān)心不在意??梢姟奥劇弊值囊馑疾⒎呛唵蔚韧凇奥牎保沁€含有用心感知、聽清楚的意思。本文就來談?wù)勥@個“聞”(聞)字。 一、“聞”(聞)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聞”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字形 先來看“聞”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字形(見上圖),上圖最后5個字是“聞”字的金文字形,其余16個字都是“聞”字的甲骨文字形?!奥劇弊值募坠俏淖中蜗袢缩兆騻?cè)立、突出頭部大耳并抬手向口的方位示意之形。“聞”字如此構(gòu)形的含義是什么?跽坐或側(cè)立的人形自不待言,表示它跟人的行為有關(guān);突出頭部大耳形象,自然是表示跟耳朵接受聲音的功能有關(guān);關(guān)鍵是抬手向口的方位示意之形又表示什么含義,這一點一向為文字研究者所忽略。愚以為,抬手向口的方位示意并非是指口說耳聽(那就等于自言自語了),而是表示在口附近的感知器官鼻子也有所感知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聞”字就兼有用耳朵聽與用鼻子嗅的雙重含義了??梢姟奥劇弊值脑熳直玖x不是泛泛而聽,而是表示聽見與感知的雙重含義。有個成語叫“聽而不聞”,那意思就相當(dāng)于聽了卻沒有聽清楚、沒有感知其確切含義的意思。 “聞”字的金文字形有所變異,早期金文將頭上的耳朵置于側(cè)旁,“人”字上又加了三點飾筆(見上圖金文字形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形體),中晚期金文中的三點飾筆進一步發(fā)生訛變(見上圖金文字形的第四個和第五個形體),甚至就連“人”形也發(fā)生了變異(見上圖金文字形的第三個形體),變成了從耳、昏聲的形聲字(參見下圖的金文字形)。 “聞”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聞”字的小篆字形是在從耳、昏聲的金文形體(見上圖第二個金文形體)基礎(chǔ)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又將表讀音的“昏”聲替換為“門”聲(見上圖小篆形體)。隸變與楷化之后,楷書就將篆文字形的線條規(guī)范寫成了“聞”字。簡體楷書依據(jù)類推簡化規(guī)則,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聞”簡寫成了“聞”。 《説文解字》卷十二耳部:“聞,知聞也。從耳,門聲。” 許慎的解釋大致意思為:“聞”,就是有所感知、有所聽聞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耳”作為表意的形旁,“門”作為表音的聲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說文》“知聞也”的補充解釋:“往曰聽。來曰聞。大學(xué)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往”是經(jīng)過的意思,“來”是入內(nèi)的意思,其意思可能是說對經(jīng)過的聲音氣息的感知叫做“聽”,對進入人體之內(nèi)的氣息的感知叫做“聞”。也許古人并沒有嚴(yán)格科學(xué)意義的聲音與氣味的概念,把二者都理解為“氣息”,聲音是進入耳孔的氣息,氣味是進入鼻孔的氣息,所以“聞”就是感知氣息。 由此可見,許慎《說文》將“聞”(聞)字解義為“知聞也”是有道理的,至于他對“聞”(聞)字造字方法的解釋“從耳門聲”,則因為依據(jù)小篆形體解析而與初文的構(gòu)字理據(jù)不合,因此還是應(yīng)以“聞”字的甲骨文字形為準(zhǔn)。據(jù)此可知“聞”(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就是強調(diào)人的頭面部感覺器官的感知,“聞”(聞)字的造字本義就是聽見與感知。至于在使用過程中,一開始是側(cè)重于聽覺義的,然后感知義逐漸擴大適用范圍,后來竟然表嗅覺義的“聞”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則聽覺義的“聞”就讓位給“聽”字,而表嗅覺義的“嗅”則讓位給“聞”字了。 二、“聞”(聞)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聞”(聞)字的造字本義就是聽見與感知。例如:“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書·君奭》)再如:“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又如:“此曲袛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唐·杜甫《贈花卿》詩)上述第一例的“聞”有聽見的意思,第二例的“聞”有感知的意思,第三例的“聞”兼有聽見與感知的意思。 “聞”(聞)字在聽見與感知的造字本義基礎(chǔ)上可以朝著以下幾個方面產(chǎn)生引申義,有些引申義又可產(chǎn)生深層次的引申義。下面分別加以例釋: 其一,表示聽說、知道的意思,側(cè)重于對聲音的感知。例如:“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再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保ㄌ啤の赫鳌吨G太宗十思疏》)又如:“抑吾聞之,同族相代,謂之革命?!保ㄕ卤搿缎颉锤锩姟怠罚?/span>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兩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傳布、傳揚、傳告的意思。例如:“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保ā对姟ば⊙拧Q鳴》)再如:“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秩纾骸按嗽捯宦劊切┳雒降娜缦壘垭?,來的何止三四十起?!保ā抖膛陌阁@奇》卷十五)又如:“一日,楚公子馳函來,女焚爇不以聞。”(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二是表示使君主聽見,謂向君主或上級官府報告的意思。例如:“臣數(shù)以聞,而君不肯聽也?!保ā蛾套哟呵铩柹狭罚┰偃纾骸巴跣由袝冈嵘疥帋熥訅],為盜所發(fā)……乃本村無賴嵇泗德者所為,遂聞于官。”(宋·周密《齊東野語·王公袞復(fù)讎》)又如:“然而楊氏諸人,橫索不休,久而不能堪,稍稍拒之,因怒而聞之官。”(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仇鬼下隸》) 其二,表示知識、見聞、消息的意思。例如:“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再如:“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jì)。”(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又如:“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保ㄋ巍ぬK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由此又可產(chǎn)生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有名、著稱的意思。例如:“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再如:“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保ā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又如:“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保ㄌ啤だ畎住顿浢虾迫弧吩姡?/span> 二是表示聲譽,名聲的意思。例如:“颙颙邛邛,如圭如璋,令聞令望?!保ā对姟ご笱拧ぞ戆ⅰ罚└吆嘧ⅲ骸傲盥劻钔?,好聲譽好名望?!痹偃纾骸拔┕新動诋?dāng)時,死有傳于后世,茍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又如:“韋布之士,獨闃然無聞焉?!保鴣喿印丁春膲m詩〉序》) 三是表示及時、趁著的意思。例如:“比來夢惡,定知不活,聞我精好之時,汝等即報內(nèi)外諸親,在近者喚取,將與分別。”(《敦煌變文集·搜神記》)再如:“舴艋也聞鉦鼓鬧,秋千半當(dāng)笙歌樂?!保ㄋ巍菨摗稘M江紅·上巳后日即事》詞) 其三,表示嗅的意思,側(cè)重于對氣味的感知。例如:“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保ā俄n非子,十過》)再如:“東渚雨今足,佇聞粳稻香?!保ㄌ啤ざ鸥Α肚镄泄購埻酱贃|渚耗稻向畢》詩)又如:“那個胖胖的鼓著兩只金魚眼睛的女孩子摘下一枝路旁的野花,聞了聞?!保钅肚啻褐琛返诙康谒恼拢?/span> 根據(jù)上面對“聞”(聞)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聞”(聞)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