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丞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是在秦朝才正式設(shè)置的。自秦朝到明朝初期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shè)置斷斷續(xù) 續(xù),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丞相與宰相的區(qū)別是,宰相是中國古代對于輔佐君主并掌握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并不是具體的官名; 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那么,你覺得歷史上十大丞相都有誰呢? 秦國丞相呂不韋 呂不韋是衛(wèi)國人,他是一位大商人,往來割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因此他積累了千金的家產(chǎn),他曾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 秦 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派兵圍攻邯鄲,趙國想要殺死秦國送來的人質(zhì)子楚,子楚與呂不韋密謀,送給守城官兵六百斤金子,這才得以脫身,逃到秦軍 大營,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死呂不韋獻給子楚的女子,和其所生的孩子政,但因其實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隱藏起來,二人得以活命。 安國君去世后,太子子楚即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后去世,太子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權(quán)傾天下,呂不韋執(zhí)政時期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 后來因為嫪毒集團叛亂的事情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想要殺掉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功,還有賓客辯士為他說請,因此僅免除其相邦職務(wù),舉家出居河南封地,呂不韋害怕日后被殺,便飲下毒酒自殺而死。 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早年是郡小吏,后從荀子學(xué)帝王之術(shù),學(xué)成之后入秦,后因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法家最完全的執(zhí)行者。 他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yè)中起到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了有關(guān)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了車軌、度量衡制度、貨幣。 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李斯與趙高和胡亥的結(jié)合,是為了相互利用,所以后來他們的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后來李斯等人尚書請求停建阿房宮,被秦二世逮捕入獄。他在獄中多次上書,但被趙高扣留,趙高借機說李斯和他的兒子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于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漢朝初年丞相蕭何 蕭何是稀罕初期政治家,漢初三杰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 劉邦為漢王,封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還定三秦。出汗戰(zhàn)爭時,蕭何留守關(guān)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侍關(guān)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輸送士兵糧餉支援作戰(zhàn),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shù)。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協(xié)助高祖滅韓信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莸鄱辏ü?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因常年為漢室操勞,臥病不起,最終因病而死,謚號“文終侯”。 曾有“成也蕭何敗蕭何”的說法! 西漢丞相陳平 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陳平先后參加出汗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病死。 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成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被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 漢高祖死后,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莸哿辏ㄇ?89),與王陵并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徙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quán)。在呂后死后,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漢文帝。 漢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漢文帝贊賞。不久后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去世,曲逆侯死后謚獻侯。 齊國丞相管仲 由于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jīng)很貧困了,為了謀生,他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但生意失敗,管仲層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 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他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未成功。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后,急需有才能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須要用管仲為相。管仲在任期間,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臨死前向齊桓公推薦了公孫隰朋為相,并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和易牙三人,管仲死后繼任的公孫隰朋和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xù)沿用管仲留下的政治制度,而管仲的后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 王猛是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于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tǒng)一北方有重要的影響。 年幼的王猛隨家人顛沛流離,輾轉(zhuǎn)來到魏郡住下,王猛家貧如洗,為了糊口,他年紀輕輕便以販賣畚箕為業(yè)。 后來王猛見到恒溫后,恒溫請他談?wù)剬r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下,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恒溫退兵前,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級官職都護。 王猛后來出山輔佐君主,他幫助創(chuàng)立了薦舉賞罰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標準;還興辦教育,培養(yǎng)人才;調(diào)整民族關(guān)系,促進民族融合;興修水利,獎勵農(nóng)桑,努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此后,王猛剪滅群雄,入朝成為丞相。 王猛積勞成疾,在公元375年病倒了,在他死的時候還仍然憂心國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和發(fā)明家,他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聯(lián)合孫權(quán)抗擊曹軍,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軍,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了益州,后來又擊敗曹軍,奪得了漢中。 漢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次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消息,勸說漢中王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yīng),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說劉備。劉備這才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蜀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因積勞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對各將領(lǐng)交代后事后不久,在軍營中與世長辭。 西漢時期丞相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周亞夫的哥哥因殺人罪被剝奪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對漢朝建國立下戰(zhàn)功,不愿就此剝奪了周家的爵位,便在大家的推舉下,讓周亞夫繼承了其父的爵位。 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職,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開始漢景帝對其十分器重,直到周亞夫反對他廢掉栗太子時,漢景帝開始疏遠他,再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都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對他很不利。 周亞夫在齊國之亂中,統(tǒng)帥漢軍,三個月就平定了叛軍。但在后來,皇后的兄長封侯和匈奴將軍封侯的事情導(dǎo)致了周亞夫的悲劇。 周亞夫的兒子被高發(fā)私自買賣國家禁止用品,要謀反,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么,對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漢景帝便將他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廷尉的諷刺讓周亞夫受到屈辱,無法忍受,于是閉食抗議,五天后,吐血而亡。 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一說宦官是后世曲解),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趙高發(fā)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并自認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quán),結(jié)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8年又設(shè)計害死李斯,繼而成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逼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后被子嬰設(shè)計殺掉,誅夷三族。 趙高依仗秦二世對其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丞相,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和州歸順朱元璋,后歷任主薄、知縣、通判、太常寺卿、中書省參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0年)至十三年間,任左丞相,專權(quán)樹黨,威脅皇權(quán)。 洪武十三年,以“謀不軌”罪被殺,遂罷中書省,權(quán)分六部,秦漢以來行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廢除。 1、早期的封建王朝設(shè)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設(shè)宰相; 2、隨著封建制度的發(fā)展,隨著王權(quán)的漸漸集中,相權(quán)也在慢慢削弱,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宰相的實權(quán)沒有丞相大。 3、宰相是中國古代對于輔佐君主并掌握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yīng)。 丞相:是代替皇帝統(tǒng)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從字面意義上看,宰,主宰;相,它的本義是輔佐。 宰相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總 體來說,宰相是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職的一個稱呼,是個實質(zhì)的官名,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yīng)。宰相 制度起于春秋時期,完結(jié)于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內(nèi)閣”(文淵閣處在宮內(nèi),故名內(nèi)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
|
|